Evolution of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1950-2022)

  • Yang Bin
Expand
  • Research Center for Kar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3-22

  Online published: 2025-07-16

Abstract

Since 1949,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s characterized by five key features when analyzed through six dimensions—establishment, nomenclature, jurisdiction, administrative affiliation, seat location, and hierarchical level: pronounced quantitative fluctuations, gradual diversification of division types, substantial structural reorganization, progressive adjustment of same-category divisions, and increasing stabilization of ethnic autonomous counties. These patterns reflect both universal trends in China’s nationwide administrative restructuring and distinctive particularities shaped by Guizhou’s unique resource endowment and ethnic composition, collectively establishing this provincial evolution as an instructive case study for understanding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reforms in contemporary China.

Cite this article

Yang Bin . Evolution of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1950-2022)[J]. Historical Geography Research, 2025 , 45(2) : 84 -95 .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区划变迁研究已有丰硕成果,如《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作为我国首部大型行政区划变迁通史,是继《中国历史地图集》后我国政区地理研究领域又一里程碑式著作。相较而言,学界更关注1949年以前的行政区划变迁,除地方志等基础成果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情况涉及不多。具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省的县级行政区划变迁,《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但仅至1984年底;贵州省各市(州)、县(市、区)志等有本区域的变迁记载,但零星分散,数据也多截至2010年以前;迄今无更全面深入的成果问世。所以,研究其变化及特征对深化我国县制研究、改革和发展都有一定借鉴。

一、 变迁情况

贵州省的管辖范围及下辖各级行政区划历经70年动态变化调整。如表1所示,1950年,贵州省共辖87个县级行政区,其中市辖区7个、县级市1个、县79个;至2022年,贵州省共辖88个县级行政区,其中市辖区16个、县级市10个、县50个、自治县11个、特区1个,此外还有12个准县级行政区,包括新区、开发区、管理区等。从数量上看,1950—2022年贵州省县级行政区数量仅增加1个(不含准行政区划),但从建置、名称、管辖范围、隶属关系、驻地、层级六个维度考察却变化显著。
表1 1950年与2022年贵州省县级行政区划对比
年份 类 别 名 称
1950 市辖区 贵阳市1—7区
县级市 遵义
贵筑、龙里、贵定、惠水、长顺、清镇、修文、息烽、开阳、瓮安、遵义、桐梓、绥阳、正安、道真、婺川、凤冈、湄潭、仁怀、赤水、鳛水、安顺、镇宁、普定、平坝、紫云、郎岱、毕节、大定、黔西、金沙、织金、纳雍、水城、威宁、赫章、铜仁、玉屏、江口、松桃、石阡、印江、思南、德江、沿河、三穗、岑巩、兴仁、兴义、晴隆、普安、盘县、关岭、贞丰、安龙、望谟、册亨、炉山、黄平、余庆、施秉、镇远、雷山、台江、剑河、锦屏、天柱、都匀、独山、平塘、罗甸、三都、荔波、平越、麻江、黎平、榕江、从江、丹寨
2022 市辖区 云岩、南明、花溪、乌当、白云、观山湖、钟山、水城、红花岗、汇川、播州、西秀、平坝、七星关、碧江、万山
县级市 清镇、盘州、赤水、仁怀、黔西、兴义、兴仁、凯里、都匀、福泉
修文、息烽、开阳、桐梓、绥阳、正安、凤冈、湄潭、习水、余庆、普定、大方、金沙、织金、纳雍、赫章、江口、石阡、思南、德江、晴隆、普安、安龙、册亨、贞丰、望谟、镇远、锦屏、黄平、剑河、黎平、榕江、天柱、从江、雷山、岑巩、麻江、施秉、三穗、台江、丹寨、独山、长顺、罗甸、瓮安、贵定、荔波、平塘、龙里、惠水
自治县 道真、务川、镇宁、关岭、紫云、威宁、玉屏、松桃、印江、沿河、三都
特区 六枝

资料来源: 1950年的资料根据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整理,2022年的资料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及各市州人民政府网站相关资料整理。

(一) 建置变化

建置变化不仅包括行政区划的建立与撤销,更涵盖改置、分置、分合等调整形式,是考察行政区划变迁的首要维度和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贵州省建立87个县级行政区,因形势变化及发展需要,历经70载动态调整,在建置上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改置
对原有行政区进行调整,原实体不复存在。以贵阳市为例,1950年设立7个区,其中一至四区为城区,五至七区为郊区。后续改置,城区调整: 1953年6月四区并入三区;1955年8月一区更名云岩区,二区更名富水区,三区更名南明区;1958年2月富水区并入云岩区。郊区调整: 1952年9月五、六、七区合并为郊区;1955年4月析分为花溪、金华、乌当、中曹、黔灵5区;1958年2月再合并为乌当、花溪两区。至1958年,贵阳市下辖仅云岩、南明、乌当、花溪4区,比1950年减少了3个。
2. 分置
从原行政区划中分建出新的行政区划,但原行政区划仍然存在。如贵州省于1958年从都匀县分建出县级都匀市;1965年从六枝县(原郎岱县)分建出六枝矿区(1966年更名六枝特区);1973年从乌当区分建出白云区;1987年从水城特区分建出钟山区;2000年从乌当区和白云区分建出金阳新区(2012年改建为观山湖区)等。1950年以降,共分建出了12个县级行政区,只万山、白云、钟山、观山湖、汇川5个保留至今,其余均被合并或撤销。
3. 分合
对原行政区划合并或分离。合并后,被合并的行政区划不复存在;分离后,各行政区并存。如1958年12月贵州省将遵义等26个县并入相关县级市和县,后于1961年8月逐步恢复原有建置。还有安顺县与县级安顺市、都匀县与县级都匀市、水城县与水城特区等历经多次分合调整(表2)。
表2 1950—2022年贵州省县级行政区划分合情况一览
时 间 分合情况
1958.6 都匀县分为都匀县和县级都匀市
1958.7 安顺县分为安顺县和县级安顺市
1958.12 遵义县并入县级遵义市,道真县并入正安县,凤冈、余庆县并入湄潭县,安顺县并入县级安顺市,贞丰县并入兴仁县,晴隆县并入普安县,册亨县并入安龙县,关岭县并入镇宁县,江口、玉屏县并入铜仁县,丹寨、雷山、麻江、炉山县合并为凯里县,天柱县并入锦屏县,台江县并入剑河县,从江县并入榕江县,施秉县并入黄平县,岑巩、三穗县并入镇远县,福泉县并入瓮安县,紫云县并入长顺、望谟县,荔波县及平塘县槽渡河以东并入独山县,平塘县槽渡河以西并入罗甸县,龙里县并入贵定县,都匀县并入县级都匀市
1961 恢复道真、凤冈、余庆、遵义、关岭、晴隆、贞丰、册亨、江口、玉屏、天柱、从江、雷山、岑巩、麻江、荔波、平塘、紫云、龙里、福泉20个县
1962 恢复台江、丹寨、施秉、三穗4个县;恢复都匀县,县级都匀市并入都匀县;恢复安顺县,县级安顺市并入安顺县
1966 恢复县级安顺市、都匀市,开阳县分为开阳县和开阳特区
1968 开阳特区并入开阳县
1970 郎岱、盘县、水城3个县分别并入六枝、盘县、水城3个特区
1983 都匀县并入县级都匀市
1990 安顺县并入县级安顺市

资料来源: 根据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整理。

4. 撤销
撤销原来的行政区划,其辖地划归其他行政区划管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贵州省所建立的87个县级行政区划中,唯一被撤销的是贵筑县(1958年2月撤销,辖地全部划归贵阳市)。另有成立于2000年的贵阳市小河区,2012年被撤销。
总体上看,截至2022年,贵州省于1950年所设的87个初始县级行政区中,包括贵阳市7个区,县级遵义市,以及贵筑、遵义、水城、安顺、玉屏、盘县、炉山、都匀、平越、开阳、凤冈、余庆、江口、晴隆、册亨、贞丰、天柱、从江、雷山、岑巩、麻江、施秉、三穗、台江、丹寨、荔波、平塘、龙里、道真、关岭、紫云、郎岱32个县,共40个县级行政区都发生了建置变化,占总数的45.98%。

(二) 名称变化

名称变化指行政区划在专用称呼方面的变化,包括专名、通名和全名变化。
1. 专名变化
表示各个政区实体的专有名词。贵州省不少县级行政区都发生了专名变化。如1953年平越县更名福泉县,1958年鳛水县更名习水县等。
2. 通名变化
表示政区实体类别的词。相当一部分县级行政区发生通名变化,如水城、平坝等从“县”到“区”,清镇、赤水等从“县”到“市”,道真、镇宁等从“县”到“自治县”。
3. 全名变化
行政区划名称的完整表述,即“专名+通名”。一部分县级行政区划发生了全名变化,如1960年郎岱县更名县级六枝市,2000年县级安顺市更名西秀区等。
总体上看,到2022年,贵州省于1950年所设87个县级行政区中只有开阳、息烽、修文、桐梓、绥阳、正安、凤冈、湄潭、余庆、普定、金沙、织金、纳雍、赫章、江口、石阡、思南、德江、晴隆、普安、麻江、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荔波、贵定、瓮安、独山、平塘、长顺、龙里39个县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没有变化,占44.83%,其余县级行政区至少变化过一次,其中如平越县先更名福泉县,再更名福泉市;毕节县,先更名毕节市,再更名七星关区等则是经历多次变化。

(三) 管辖范围变化

指行政区划在其管辖地域所发生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绝大多数县级行政区的管辖范围都发生过变化,可细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的县级政区。如息烽县,除1971年1月将乌江公社划归遵义县管辖外别无其他变化。
二是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的县级政区,辖域既有扩展也有收缩。如贵阳市南明区1955年8月成立时辖中华南路、市府路、河滨公园、大南门、新华路、新桥、正谊路、贵惠路、水口寺、市南路10个办事处,以及朝阳、太慈、油榨、云关、中曹、文萃6个乡。1993年8月,贵阳市将小河街道办事处划归小河镇(区级)管辖。2007年8月,后巢乡蔡家关村划归云岩区管辖;2014年10月,小碧乡、龙洞社区、见龙社区,永乐乡罗吏、柏杨2个建制村和云关乡云关、木头2个建制村交由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托管。此外,贵阳市花溪区二戈寨及甘荫塘工矿区于1958年7月划入南明区;花溪区小碧乡、乌当区永乐乡于2009年1月划入南明区。
三是发生短暂变化的县级政区。如1966年2月,开阳县将双流区金中公社、大水沟公社及双流公社的洋桥、桥边、大弯、涌岩4个生产队划归开阳特区管辖。仅两年后,于1968年3月开阳特区撤销,上述地域又划归开阳县。
当今贵州88个县级行政区中,只有白云区、修文县、绥阳县、凤冈县、金沙县、织金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贞丰县、晴隆县、册亨县、岑巩县、福泉市12个县级行政区的管辖范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未曾变化,仅占全省县级行政区总数的13.64%。

(四) 隶属关系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大多县级行政区的行政隶属关系都发生过变化,有的甚至多次变化。如余庆县1949年11月—1956年3月隶属镇远专区,1956年4月以后隶属遵义专区(后更名为遵义地区、遵义市)。有的县级行政区甚至多次变化,如龙里县1949年11月—1956年3月隶属贵阳(贵定)专区(1952年贵阳专区更名贵定专区),1956年4月—1958年11月隶属安顺专区,1958年12月后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再如开阳县1949年11月—1956年3月隶属贵阳(贵定)专区,1956年4月—1958年11月隶属安顺专区,1958年12月—1963年9月隶属贵阳市,1963年10月—1965年11月隶属遵义专区,1965年12月—1995年12月隶属安顺专区,1996年1月后隶属贵阳市。贵州省有白云区等40个县级行政区的隶属关系没有过变化,占全省县级行政区总数的45.45%。

(五) 驻地变化

1950年以来贵州省绝大多数县级行政中心驻地未发生变化。在今贵州88个县级行政区中,见于文献记载行政中心驻地有变化的只有7个(由于资料不足,这一数据或偏低),即乌当区、剑河县、水城区、播州区、凯里市、仁怀市、册亨县。乌当区1958年2月正式成立时行政中心驻中华北路,1959年下半年移驻新添寨。剑河县原驻柳川镇,2007年4月迁往革东镇。水城区(水城县)原驻钟山区黄土坡街道,2003年迁至水城县滥坝镇双水(现双水街道)。播州区(遵义县)原驻遵义市(遵义县城区、今红花岗区),1954年4月迁至遵义县南白镇。凯里市(含炉山县)原驻清平镇,1958年12月迁往凯里镇。仁怀市(仁怀县)原驻中枢镇,1953年迁至茅台镇,1967年又迁回中枢镇。册亨县,原驻册阳镇,1957年迁至者楼镇。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泛化,本文仅讨论跨乡镇或街道以上的驻地变化。

(六) 层级变化

1950年后贵州省绝大多数县的层级未发生变化,除了县级遵义市经历了显著变动。该市于1949年11月成立,隶属遵义专区;1951年1月降为遵义县城关区,由遵义县管辖;1955年3月升为省辖市,由省直辖;1958年12月降为县级市,由遵义专区管辖。
从建置、名称、管辖范围、隶属关系、驻地、层级6个维度考察,今贵州88个县级行政区自建立以来,除白云、绥阳、金沙、织金4个县级行政区没有变化,其余均发生不同程度变迁。从六个维度来看,管辖范围调整最为普遍,有76个县,占86.36%。隶属关系变动次之,有48个,占54.55%;名称更迭为第三,有41个,占46.59%;再为建置变化,有33个,占37.50%;驻地迁移相对较少,仅有7个,占7.95%;层级变化最少,仅1个,占1.14%(表3)。从复合维度看,只有1项变化的仅17个,占19.32%;有2项变化的30个,占34.09%;有3项变化的28个,占31.82%;有4项变化的8个,占9.09%;有5项变化的只有1个。没有一个政区6项都变化。以2项、3项变化的县级行政区划最多,二者合计占总数的65.91%。
表3 今贵州省各县级行政区划建立以来的变迁情况统计
维 度 有变化的县级行政区划 数量/个 占总数的比例
建置 凤冈、花溪、江口、晴隆、岑巩、乌当、道真、余庆、玉屏、贞丰、册亨、麻江、施秉、三穗、天柱、从江、福泉、荔波、平塘、龙里、红花岗、播州、关岭、紫云、丹寨、雷山、台江、开阳、水城、六枝、盘州、西秀、都匀 33 37.50%
名称 沿河、务川、习水、仁怀、赤水、西秀、平坝、七星关、大方、黔西、威宁、碧江、万山、印江、松桃、清镇、六枝、盘州、道真、镇宁、玉屏、兴义、兴仁、安龙、贞丰、册亨、望谟、都匀、福泉、罗甸、惠水、三都、水城、红花岗、播州、关岭、紫云、凯里、丹寨、雷山、台江 41 46.59%
管辖范围 云岩、南明、观山湖、钟山、汇川、桐梓、正安、湄潭、普定、纳雍、赫章、石阡、思南、德江、花溪、开阳、息烽、务川、习水、仁怀、赤水、西秀、平坝、七星关、大方、黔西、威宁、碧江、万山、江口、印江、松桃、普安、黄平、镇远、锦屏、黎平、榕江、贵定、瓮安、独山、长顺、乌当、清镇、六枝、盘州、道真、余庆、镇宁、玉屏、兴义、兴仁、安龙、望谟、麻江、施秉、三穗、天柱、从江、剑河、都匀、荔波、平塘、罗甸、龙里、惠水、三都、水城、红花岗、播州、关岭、紫云、凯里、丹寨、雷山、台江 76 86.36%
隶属关系 修文、开阳、息烽、普安、晴隆、黄平、镇远、岑巩、锦屏、黎平、榕江、贵定、瓮安、独山、长顺、清镇、六枝、盘州、余庆、镇宁、兴义、兴仁、安龙、贞丰、册亨、望谟、麻江、施秉、三穗、天柱、从江、剑河、都匀、福泉、荔波、平塘、罗甸、龙里、惠水、三都、水城、红花岗、关岭、紫云、凯里、丹寨、雷山、台江 48 54.55%
驻地 乌当、剑河、水城、播州、凯里、仁怀、册亨 7 7.95%
层级 红花岗 1 1.14%

资料来源: 根据贵州省各县级行政区划(不含准行政区划)地方志及政府网站相关资料整理(驻地之仁怀、册亨情况源于史为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关于驻地变化不少地方志及政府网站均无记载,故数据未必准确。

二、 变迁特征

(一) 政区数量起伏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贵州省县级行政区划虽然绝大多数年份都在80个以上,但部分时段变动显著: 在1958年只有59个,至1966—1967年间达90个。按其变化可明显划分三个阶段(表4)。
表4 1950—2022年贵州省县级行政区划数量变化情况 (单位: 个)
时 间 市辖区 县级市 自治县 特 区 合 计
1950 7 1 79 0 0 87
1951 7 0 79 0 0 86
1952 5 1 76 3 0 85
1953 4 1 76 3 0 84
1954 4 1 72 7 0 84
1955 8 0 72 7 0 87
1956—1957 4 0 76 3 0 83
1958 4 3 49 3 0 59
1959 5 3 49 3 0 60
1960 5 4 48 3 0 60
1961 5 4 68 3 0 80
1962 4 1 75 3 0 83
1963 4 1 74 4 0 83
1965 4 1 73 5 0 83
1966—1967 4 3 69 9 5 90
1968—1969 4 3 69 9 4 89
1970—1972 4 3 66 9 4 86
1973—1980 5 3 66 9 4 87
1981—1982 5 3 69 6 4 87
1983—1985 5 4 66 7 4 86
1986 5 4 62 11 4 86
1987—1989 6 6 61 11 3 87
1990 6 7 59 11 3 86
1992 6 8 58 11 3 86
1993—1994 7 9 57 11 3 87
1995 7 10 56 11 3 87
1996 7 11 55 11 3 87
1997—1998 8 10 55 11 3 87
1999 8 10 56 11 2 87
2000—2002 9 9 56 11 2 87
2003—2010 10 9 56 11 2 88
2011—2013 13 7 56 11 1 88
2014—2015 14 7 55 11 1 88
2016 15 7 54 11 1 88
2017 15 8 53 11 1 88
2018—2019 15 9 52 11 1 88
2020 16 9 51 11 1 88
2021—2022 16 10 50 11 1 88

资料来源: 根据《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和历年《贵州统计年鉴》整理。1959—1961年的市辖区中含白云镇(1962年撤销),1968—1969年的特区中含万山镇(1970年恢复为万山特区),1993—1999年的市辖区中含小河镇(2000年改建为小河区)。由于这三个镇在上述相应时段内均为县级行政区划,故纳入统计。

1. 第一阶段: 1950—1958年
县级行政区数量呈较明显下降趋势,从1950年的87个下降到1958年的59个,减少了28个。原因在于,1950年后贵阳市辖区进行了精简,将原来7个区调整为4个区。至1958年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后,合并了20多个县级行政区。
2. 第二阶段: 1959—1967年
县级行政区划进入快速扩张期,从1959年的60个上升至1967年的90个,增加30个。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原因在于,从1961年开始,贵州省先后恢复了“大跃进”时期撤并的2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且这一时期,国家为开发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先后新设了水城、盘县、六枝、万山、开阳等特区。
3. 第三阶段: 1968年至今
前期县级行政区数量稳定在86—89个,2003年以后固定在88个。其变化主要为安顺县与县级安顺市、都匀县与县级都匀市等历经分合重组,以及根据发展需要新设县级行政区划,如钟山区、汇川区、观山湖区等。

(二) 政区类型逐渐增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贵州省县级行政区划类型只有区、市、县3种,其中县有79个,占总数的90.80%。1952年,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相继建立炉山、惠水、丹寨3个县级民族自治区(后更名为自治县),这标志着贵州省县级民族自治政区的出现。1965—1966年,为开发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城、六枝、盘县、万山、开阳5个特区(矿区)相继成立,标志着贵州省县级行政区划中开始出现“特区”政区。至1966年,形成贵州省区、市、县、自治县、特区5类县级行政区并存的格局。
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贵阳高新区”)、遵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此贵州省县级行政区划中开始出现开发区、新区、管理区等准县级行政区划,区划类型实际升至6种。其后,部分准县级行政区划由虚入实,演变为正式县级行政区划。如1992年7月建立的遵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4年6月升格为汇川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0年2月析置出小河区(2012年11月并入花溪区);2000年建立的金阳新区于2012年11月转设为观山湖区。至2022年,贵州省的准县级行政区划数量已达12个(表5)。
表5 贵州省准县级行政区划一览
准县级行政区划名称 隶 属 建立时间 变迁情况 辖地
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贵阳市 1992 2008年将乌当园整体移交乌当区管理 辖地31.54平方千米,包括金阳园、沙文园、修文园、乌当园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 安顺市 1992 托管西航街道和宋旗、幺铺2个镇及星光、春雷2个社区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贵阳市 1993 2000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小河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12年小河区并入花溪区后,在花溪区范围内独立运行 辖地101.3平方千米(含托管的花溪区6个行政村)
大龙经济开发区 铜仁市 1999 1992年成立,1999年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代管麻音塘、大龙2个街道
百里杜鹃管理区 毕节市 2007 托管鹏程街道、戛木管理区和百纳、沙厂、黄泥3个乡,大水、普底、金坡、仁和4个民族乡
新蒲新区 遵义市 2009 托管新蒲、新中、礼仪3个街道,新舟、虾子、三渡、永乐、喇叭5个镇
铜仁高新区 铜仁市 2012 原名铜仁市大兴科技工业区,2014年2月更名贵州铜仁高新区 托管大兴街道
义龙新区 黔西南州 2012 托管顶效、木陇2个街道,郑屯、万屯、鲁屯、龙广、德卧、木咱、新桥、雨樟8个镇
贵阳综合保税区 贵阳市 2013 规划面积3.01平方千米,围网区域面积2.69平方千米
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 贵阳市 2014 2017年5月升级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托管龙洞堡街道、小碧乡
金海湖新区 毕节市 2015 2011年2月成立双山新区和毕节经济开发区,2015年12月整合为金海湖新区 托管青龙、金海湖、甘河3个街道,梨树、岔河、双山、小坝4个镇,响水、竹园、文阁3个乡
黄果树旅游区 安顺市 2016 1980年成立黄果树风景名胜区,1984年成立龙宫风景名胜区,2016年合并为黄果树旅游区 托管黄果树、白水、龙宫3个镇

资料来源: 根据各市州及开发区、新区、管理区等政府网站资料整理。不含金阳新区和遵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因金阳新区已演变为观山湖区,遵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发展为汇川区。

在一些特殊历史阶段,贵州省曾将白云镇、万山镇、小河镇等个别镇,作为正式县级行政区划。但因数量少且存续时间短,且易与乡级行政区划中的“镇”混同,故本文不将其纳入县级行政区划类型讨论。
尽管1966年后贵州省的县级行政区划类型再无新增,但1992年后出现的各种准县级行政区划说明现有县级行政区划设置或已满足不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值得重视。

(三) 政区结构变化显著

1950年贵州省的87个县级行政区划由县、市辖区、县级市三类构成,分别占90.80%、8.05%、1.15%。至2022年,贵州省共88个县级行政区划由县、自治县、市辖区、县级市、特区五类构成(不含准县级行政区划),分别占总数的56.82%、12.50%、18.18%、11.36%、1.14%。可见贵州省的县级行政区划结构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4)。
(1) 作为贵州省县级行政区划的主体,县的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从峰值时期的91.86%(1951年,79个)降至2022年仅占56.82%(50个)。究其原因,一是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和推动,部分县改为自治县;二是城镇化进程驱动,引发部分县改为县级市、市辖区或特区;三是在效能优化的需求下,个别县被撤销。
(2) 市辖区总数较少,但占比明显增加。从最少的1966—1967年只占4.44%,至2020—2022年峰值期占18.18%,虽在本省的县级行政区划中占比不高,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原因在于贵州省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方面将部分原有县级市改为市辖区,如碧江区、西秀区等,另一方面分建了部分市辖区,如钟山区、汇川区等。
(3) 县级市占比呈波动增长态势。从最少的1951年和1955—1957年没有设置,至2022占比11.36%,其中最多的1996年达12.64%。其中发展尽管有反复,但总体呈增长态势。主要缘于将原有县改为县级市,如清镇、仁怀等,以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4) 自治县从无到有,也有所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1952年起贵州省开始设立自治县(自治区)。后期占比虽有反复,但总体数量至1986年固定在11个后未再有变化。
(5) 贵州省特区从无到有,发展呈现不稳定特征。以开发矿产资源为导向,1966年起开始设立水城、盘县、六枝、万山、开阳5个特区,至2011年后仅存六枝1个。
纵观贵州省各类县级政区的变化,县虽然是行政区划主体,但占比渐少,区市政区(包括地级市辖区和县级市)占比渐高,1950—2022年区市政区占比从9.20%升至29.54%。贵州省通过持续调整县级政区结构以应对城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的县级行政区划将做何调整,值得高度关注。

(四) 同专名政区渐次调整

专名是政区的标识性名称,具有唯一性,但贵州省县级政区曾存在专名重复现象,但经过系列调整这一现象已不复存在。以遵义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既有遵义县又有县级遵义市,还有地级政区遵义专区(地区)。县级遵义市于1951年并入遵义县,1952年恢复,1955年3月改省辖市;1958年12月,省辖遵义市划归遵义专区管辖,遵义县并入县级遵义市。1961年遵义县复置;1997年,遵义地区更名地级遵义市、县级遵义市更名为红花岗区后,仅存遵义县和地级遵义市;2016年,遵义县更名播州区后,“遵义”一名终于仅指地级遵义市一地。再如安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既有安顺县,也有安顺专区(地区);1958年7月,贵州省从安顺县分置县级安顺市后,安顺县、县级安顺市与安顺专区并存;此后安顺县与县级安顺市历经多次分合,2000年安顺地区更名地级安顺市、县级安顺市更名西秀区后,“安顺”终仅指地级安顺市。

(五) 民族自治县渐趋稳定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1年1月,根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民族政策的规定,贵州省第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凯里苗族自治区在炉山县正式建立(县辖区)。1952年5月,以炉山县行政区域建立炉山苗族自治区(县级),标志贵州省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地方正式建立。随后,惠水、丹寨、台江、雷山、罗甸、威宁6个自治区相继建立。1955年,炉山等7个自治区先后改为自治县,标志着“自治县”正式成为贵州省的县级行政区划。1956年,贵州省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后,将炉山、惠水、丹寨、台江、雷山、罗甸6个自治县改县,将松桃、三都两县改为自治县。1963年5月,镇宁县改自治县。1965年,望谟、册亨、贞丰、安龙、紫云5个县改自治县。1981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设立后,望谟、册亨、贞丰、安龙4个自治县改为县,关岭县改自治县。1983年,玉屏县改自治县。1986年,沿河、印江、道真、务川4个县改自治县。自此,贵州省自治县数量达11个,至今未变。贵州省民族自治县逐渐增多,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两个阶段(表4)。1952—1986年为第一阶段,民族自治县从无到有,从3个增长9个,再增长到11个,从占县级行政区划的3.53%增至12.79%,呈增长态势。1987年至今为第二阶段,民族自治县的数量稳定,没有变化。

三、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到几点结论和启示。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贵州省的县级行政区划变化很大,准确把握这些变化对深化贵州省的历史政区地理研究及编绘更精准的贵州历史地图(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历史地图)等都有重要意义。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贵州省的县级行政区划变化有很鲜明的特征,准确把握这些特征对深化贵州省的县制改革、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等都有重要意义。第三,建置、名称、管辖范围、隶属关系、驻地、层级变化是研究行政区划变迁的重要维度,不做全维度考察,就不能全方位立体地呈现行政区划变迁详情。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