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纪念谭其骧先生诞辰110周年
  • 纪念谭其骧先生诞辰110周年
    徐少华
    2021, 41(2): 1-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纪念谭其骧先生诞辰110周年
    侯甬坚
    2021, 41(2): 5-1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纪念谭其骧先生诞辰110周年
    郭声波
    2021, 41(2): 11-1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究
    马孟龙
    2021, 41(2): 16-3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汉代郡治之县,在同郡属县中秩级最高。由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载录的各郡辖县秩级,可探知西汉初年某些郡的治所: 陇西郡治所为上邽县;上郡治所为高奴县;北地郡治所为彭阳县。此外,西汉初年汉中、河东、河内三郡治所也可以凭借《秩律》得到进一步限定。《秩律》在西汉初年郡治研究上的价值需要得到重视。

  • 专题研究
    姚乐
    2021, 41(2): 31-4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萧梁一代县官选任和调动案例可知,“县制七班”“大县六班”是当时客观存在的制度。但在制度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许多县官都会出现超班用人,即任职者官资超过县官对应内职班次的现象。正史所见高班大县全部位于扬、南徐二州境内,且主要隶属南朝国家腹心地区的丹阳、吴、吴兴、会稽等郡,这与史书记事的偏向性不无关系,但同时也是上述地区政治地理条件的直观反映。影响县官班次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口,结合其他制度推测,等第最高的六班大县有可能是以领民满五千户为定等标准。探索县官班次,也可增进对当时人口地理的认知。

  • 专题研究
    罗凯
    2021, 41(2): 42-5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唐代县的等第,以户口、官品、俸秩、迁转次序等不同的标准看,有四等、五等、六等、七等、八等、十等诸说。从历时性而言,县等是不断增多的,由前期的六等逐渐发展到后期的十等,只是天宝时曾一度事实上取消下县,稍显波折。而望、紧、次赤、次畿县的出现,均与户口多寡无直接关系,更多地体现出“资地美恶”的特征。其中“次赤县”的问题尤其复杂,因其牵涉“赤县”的广义和狭义问题,综合分析,次赤县制度在传世文献中出现,不晚于唐德宗初年,很可能最迟代宗初期已经产生。而代宗末年至德宗前期形成的俸秩,对唐后期乃至五代的县之等第,也有新的影响。五代皆以户口多少定县的等第,只是不同王朝有不同的标准,繁简不一。通观唐五代县之等第,总体上呈现出从官品本位到以俸秩为准的演变路径。

  • 专题研究
    齐子通
    2021, 41(2): 57-6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宋代县望等级制度基本承袭唐代,按“政治地位”和“户口”两大标准划分。但唐宋县望等级存在不少差异,其中的演化少不了后周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后周时期,望县、紧县失去按“政治地位”划分的资格,转而按“户口”划分。这一制度被宋代继承,实质是受次赤、次畿县的冲击影响。北宋前期,诸府属县严格按“政治地位”标准划分,与诸州属县按“户口”划分形成鲜明对比。至北宋末年,府、州政区属县等级“泾渭分明”的划分格局被打破,次府属县等级开始转向按照“户口”划分。唐宋划分县望等级的“户口”含义有所不同,唐代完全依据户数,宋代则根据纳两税的“主户”数,这一差异变化也与后周制度有很大关系。北宋前期,动态划分县望等级的政策得到了执行;到后期,则出现了“户口多而县望等级低”等脱离实际的现象,提升县等的户口标准成为解决县等与户口脱节问题较为务实的方案。

  • 专题研究
    胡恒
    2021, 41(2): 67-9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县级政区分等制度自雍正年间提出,至乾隆十二年后大体厘定。但乾隆十二年至四十三年间,仍然发生了高达124次的缺分等第调整,其中又以中、简缺升为最要、要缺为主,迫使清廷于乾隆四十三年出台了繁简互换的规定并得到较为严格的执行,但仍有一些例外。自此直至道光朝仍有相当数量的缺分调整,咸丰、同治两朝改缺甚少,到了光绪末、宣统之际再度升温。各省内缺分分布存在反“中心—边缘”,“中心—边缘”双中心,沿河、沿海、交通线的线状分布,贴近经济中心等诸多模式。以1911年为例,附郭县的缺分等第整体上在府内占据优势地位,但仍有48个府存在附郭县缺分等第低于府内其他厅州县的情况。州县缺分与优瘠缺的关系亦非一一对应,湖南的案例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 专题研究
    宋可达
    2021, 41(2): 91-1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明代的应天巡抚,直接渊源自洪熙元年设于南直、浙江二省的巡抚。至宣德五年初设时,其辖区应为南直隶应天等十一府州,而非以往学界认为的仅辖苏州、松江、常州三府。正统间,因浙江巡抚的废置,加之出于综合督理太湖流域税粮、水利事务的需要,其辖区遂长期扩展至浙西杭州、嘉兴、湖州三府,统十四府州之地。湖广承天府在嘉靖十四年后一直属湖广巡抚辖区,从未隶应天巡抚管辖。学界所习称的嘉靖十四年至隆庆初应天巡抚一度辖有承天府这一“飞地”的说法,并不足以凭信。这一观点的产生,源于研究者受到了现行《明世宗实录》中相关记载的误导。

  • 专题研究
    马剑, 张宇博
    2021, 41(2): 105-11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乾隆中叶,涪江改道东流,严重的水灾影响绵州城池的完整性和地方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转,在金川战事迫近和财政拮据的形势下,四川总督阿尔泰主导放弃修城,将治所迁至罗江县城。嘉庆初的白莲教起义又使得绵州旧治的区位优势得以凸显,知州刘印全及本州绅民合力促成了治所的回迁。迁而复回是清代治所迁移的五种方式之一,由自然区位的唯一性和人文区位的历史惯性决定,体现出洪水环境效应的区域差异。城址迁移研究中将“行动者”的决策过程和地理区位的分析相结合,有助于明了因果关系及主次因素,呈现鲜活的历史面貌,获得深入的历史认知。

  • 专题研究
    王哲
    2021, 41(2): 119-13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中国邮政空间主要是以民信局、国营邮政、侨批等多种企业实体构成。清朝邮政成立后即开始蚕食小额民间资本支持下的民信局经营空间,而基于对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的数字化工作发现,历经40余年经营,国营邮政基本整合了全国范围内的邮政空间,也基本完成了本领域的“国进民退”。在此过程中,国营邮政审慎模仿民信局的经营方式,使用多种创新经营策略,除了在大中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构建了便捷快速的邮政网络空间,更借助邮政代办的方式以极低的成本将营业网络“下沉”到铁路和公路无法覆盖的农村地区,较好地与传统农村“定期市”网络完成耦合,基本达到了通商处必通邮的效果。国营邮政点和邮路集聚所形成的“邮政聚集区”也成为一种显著的近代化外在空间表征,同时成为界定所谓“核心—边缘”结构的系统可信、定量可验证的空间指标。

  • 考察研究
  • 考察研究
    邹逸麟, 邹振环
    2021, 41(2): 139-15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1977年6—7月,邹逸麟先生随谭其骧先生在郑州、荥阳、安阳、浚县、滑县、濮阳、大名、邯郸、新乡、延津、开封、徐州作黄河古道考察。其间,邹逸麟先生撰考察日记,记述每日行程、见闻与思考。这份日记对于见证谭先生一行对黄河古道的考察,了解历史地理学者如何增加各自对黄河变迁的感性认识,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补白
  • 补白
    余格格
    2021, 41(2): 104-1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补白
    何沛东
    2021, 41(2): 138-13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