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研究
    徐应桃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4): 13-30.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247

    清初,官方对黄淮水患的治理思路基本沿袭明代治水理念,侧重于“束”而不在“疏”。康熙年间,“开浚海口”一策经皇权介入才开始实施,实质是通过浚深各导流支脉和增开下河滨海县域归海口门达到“分流入海”的目的。随着黄淮湖运水情变化,浚深河道已难实现腹部低洼区向滨海堆积区的导引,常漫溢成灾。遂于乾隆年间在归海河道两侧抬圩,以便束水归海。田圩亦在此时兴起,并与河圩连筑,构成了下河滨海县域的圩田体系。受西水东注和海洋影响,下河滨海县域内水环境和圩堤建设呈现出复杂变化的特征。

  • 专题研究
    李晓杰, 周文乔, 杨萧杨, 杨智宇, 高超, 吴尚, 龚应俊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1): 1-18.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180

    淮水是中国主要河流之一,《水经注》卷三十《淮水篇》记述淮水干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虽对《淮水篇》多有征引,但对其文本的系统讨论尚不多见。有鉴于此,亟需对《淮水篇》(本篇涉及淮源—新息县河段)从文本校勘、史源探究、地理考证、地图诠释等方面展开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着重对淮水取源、义阳郡治变迁、鸿郤陂复原等问题提出合理的解释,并以古今对照的形式绘制出科学精准的《淮水篇》图。以此推进《水经注》研究,并为相关领域提供研究支撑。

  • 专题研究
    薛桢雷, 赵金华, 吴朋飞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1): 40-56.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181

    黄河古湖圃田泽是探求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上湖沼演化规律的理想切入点。明清时期圃田泽的消亡过程及驱动力,可借助历史地理学方法加以复原、分析。圃田泽的急剧消亡是泥沙淤积和湖水外泄长期叠加作用的结果,整体呈现“湖淤人进”的特征,最终在清乾隆至同治年间淤填成陆。其中,黄河泛决后的泥沙落淤是造成圃田泽消亡的直接原因,人类活动的长期干预则加速了它的消亡进程。

  • 专题研究
    姚雪丽, 杨伟兵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1): 19-39.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236

    湖广永顺土司始置于元代,经授安抚、宣抚、宣慰等职,终于清雍正时期改土归流。历史上该土司系湖广地区主要土司,先后隶属于四川行省、湖广行省和湖广都司,下领多个长官司和土州,其职分晋升、驻地变迁、辖境变化均体现了势力消长。考释以之为研究对象,利用档案、实录、正史、方志、族谱、舆图、碑刻、考古报告等材料,全面厘清其统属、驻地、辖境等地理沿革,详细和深入地展示土司历史演变状况。

  • 专题研究
    王小佩, 袁为鹏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1): 71-87.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179

    近代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但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典型工厂的创设及选址过程显示机制面粉工业的区位选择是自然资源禀赋、地区经济与文化环境、企业家个人观念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于西方面粉工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近代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的区位选择受交通、资本、销售市场等地区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近代民族资本机制面粉工业的区位变迁过程符合“港口—腹地”模式,工业发展水平呈现出从沿海到内地梯度递减的格局。

  • 专题研究
    张博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1): 88-99.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20295

    草原狼、黄羊及各类啮齿动物是内蒙古“家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野生动物在与“蒙古五畜”竞争、共生的同时,也通过畜牧生产与人类密切互动。民国时期,随着游牧生产体系逐渐瓦解、动物产品日益卷入国内外市场,牧民对畜牧生产中牲畜与野生动物互动的干预程度逐渐加大。同时,基于生活需求对野生动物的利用也逐渐转变为基于商品需求的猎杀。这些变化固然增加了经济收入,保障了牲畜安全,缓解了牲畜食物竞争压力,但通过人为力量来减少与牲畜有一定竞争的野生动物并不利于草原生态的稳定,进而也影响畜牧生产的长久发展。

  • 专题研究
    何斯薇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4): 72-88.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043

    口岸开放对地方交通商贸和社会变迁有深刻影响。近代化成绩显著的口岸受关注较多,而对“失意”口岸艰难的近代化进程及制约因素的研究有限。龙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毗邻越南北部,位于山路崎岖、水浅滩多的左江上游。对龙州开埠与桂越边境交通地理变迁进行梳理,包括铁路、水路和公路建设计划间的演进及背后主导者的更迭,发现地理区位既是龙州在特定时局受到关注并得以开埠的原因,又是阻碍其交通布局改善的长期而根本的因素。龙州地区在商路竞争中屡屡受挫,呈现出固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历史惰性和多变时局下桂越边境地区多方势力的博弈困局。

  • 地图史研究专栏
    成一农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4): 102-110.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183

    基于《地图学史》的译本,讨论与中国古代地图的制作与使用相关的问题。对前者的研究应拓展至地图制作各个阶段的技术、绘制者的构成及职业群体等方面,对后者应当考虑地图在社会各层面以及各类事务中的使用方式及其普遍性等。通过分析可见,地图在古代中国知识生产与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应是未来关注的重要议题。对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地图学史的研究,未来中国古代地图研究应发挥想象力,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和侧面。

  • 札记
    王天姿, 王禹浪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1): 145-150.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074

    唐黑水都督府位置是寻找其近邻“思慕部”地望的重要地理参照。经实地踏查黑龙江流域左、右岸(中俄两国)靺鞨古城遗址,梳理历史文献和过往研究,确定位于黑龙江干流中游右岸萝北县境内的江岸古城当为唐黑水都督府所在,由此推定“思慕部”应在黑龙江省萝北县江岸古城西北260千米逊克县境内的河西古城址。

  • 专题研究
    黄小莉, 张佩国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4): 56-71.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053

    浙江嘉兴乍浦镇在18世纪中后期成为杭州湾北部著名的对外贸易港绝非偶然,实际是其地理区位、交通网络、政策倾向等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所谓“贸易网络”聚焦于区域内与区域间的商品流通,涵括区位交通、市场体系、商帮群体等诸多层面。往来于乍浦贸易的商人们以洋铜采办为基础,借助辽阔的海域构建了一个灵活多元的贸易网络。乍浦港的贸易网络是东亚经济秩序的表征,是融合了“朝贡贸易”和“市场区系”的整体网络。

  • 专题研究
    杨斌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2): 84-95.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1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贵州省县级行政区划历经显著演变,基于建置、名称、管辖范围、隶属关系、驻地、层级六个维度分析,其变化主要呈现五大特征: 一是政区数量波动剧烈,二是政区类型逐渐增多,三是政区结构变化显著,四是同专名政区渐次调整,五是民族自治县渐趋稳定。这些特征既映射全国行政区划调整的普遍性,又因资源禀赋及民族构成等地域因素呈现显著特殊性,成为观察中国县级政区划改革的一个样本。

  • 第18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专栏
    [意] 史提法诺•皮亚斯特拉 撰, 林宏 译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4): 121-136.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102

    耶稣会士罗明坚揭开了近代中西文化相遇的篇章,他计划出版第一部西文中国地图集,但仅停留在手稿阶段。本文概述与罗明坚地图集相关的资料及事件,基于现存于罗马国家档案馆的图稿,详细地分析制图方法: 以中文地图为基础,将图幅放大,翻译地名,再做出转摹,此后,应由某位专业制图师接续整饰,以供雕刻师制版。但因罗明坚去世,后续步骤未及展开。本文还对罗明坚制图资料中已损毁或遗失的部分做出推测,并重思图集的地图学性质。最后做出推想: 地图若是出版,面貌将会如何,又将有怎样的影响。

  • 专题研究
    伍磊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4): 89-101.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363

    秦至南北朝时期,成都城址位于岷江水系二级阶地上。成都秦城由大、少二城东、西并列组成“龟城”形态的主因是缺乏修造土壤和郫江洪水。秦城及内部建筑方位顺应地形,考虑排水和防洪因素,呈北偏东30度偏转。结合考古、文献资料可以大致复原成都秦城城门、墙垣、中壁的位置。成都秦城西垣距郫江尚有距离,南垣距郫江较近,史载其有十八门、周长十二里应属无误。

  • 专题研究
    由毅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1): 57-70.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346

    明后期开始修建专用于分泄淮扬运河并引运西湖泊水归江的河道;清代淮水主泓南流,导水归江投入增加,金家湾以南的运河东侧逐步建成以河道闸坝群为主体的河运与泄水枢纽体系,即归江水网。其发展期内,归江水网演化出众多分水河道、归江坝与越河,扰动了运河、运盐河的航运环境。对此,腾湖制度关联归江水网与上游河、湖蓄泄,同时分流盐运、漕运与泄水,这充分体现了清代治水者适应淮水主流南移的生态治理智慧。

  • 专题研究
    王建革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4): 1-12.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012

    明代重启大运河以后,里运河堤防的修建与周围水环境互动增加,对里运河自身水流贯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包括黄河对运河北段清江浦的影响,以及淮水东泄对中部运河区堤防兴修、湖泊扩张和水位提高的影响。自明代中叶以后,中部堤防的修建不但促进了高宝诸湖的联合,还促进了运河水流的整体贯通。到明末,随着淮水不断积于高家堰而抬高水位,高宝诸湖的汇水量增加,更加促进了里运河的水流贯通。各种闸坝的兴起和北部水位的升高,使得整个里运河水流进一步通畅。在这种环境下,长期需要外水济运的瓜、仪入江口区段也不再需要外水济运。

  • 专题研究
    宝音德力根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4): 31-35.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433

    2017年,中蒙联合考察队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德勒格尔杭爱山南发现了著名的《燕然山铭》刻石,燕然山位置由此得以确定。民国地图标燕然山为“伊里陈·忽伦岭”,意为“野驴山”。“燕然”对应“IlTien—伊里陈”系匈奴语遗存,词义为“驴”;突厥语作“IlTien”;蒙古语作“IlTien”;汉译“燕支”“燕只斤”。燕然山清代名称“衣尼尔”系三世达赖喇嘛所赐,梵文作“Irina”,蒙古语音位颠倒,作“Inria>Inir”;今名“Delger qangγai”系“Irina”或“Inir”的蒙译,词义为“延绵的山地”。1208年成吉思汗曾在燕然山建立行宫,被称作“龙庭”。

  • 专题研究
    熊少聪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4): 36-45.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087

    杜预《春秋释例》与《春秋经传集解》中所见西晋郡县,主要依泰始初政区,只荆、扬、徐三州稍杂太康郡县。今依杜预释地考补西晋郡县沿革。将杜预释地与西晋分封史事联系,可推考东朝阳县改隶乐安国、下曲阳县改隶赵国当在咸宁三年,太康元年分下邳所置为临淮郡而非临淮国。从杜预疏释县境内古地名体例,可证徐县泰始初曾废,春秋时娄林当在徐国国都东。依杜预释水数河流经行郡国体例,可考南顿、鄀县、高唐、茌平等县沿革。

  • 札记
    田炜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4): 137-140.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437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里耶8-455号“同文字方”记载,“即墨太守”封泥中的“太守”写作“大守”,是“书同文字”政策推行之前的秦封泥,进而可以推断即墨郡的设立应在秦灭齐之后至“书同文字”政策推行之前的一段时间。又根据里耶8-657号牍的记载,可知即墨郡的存在时间很短,可能在秦始皇“定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时已被琅邪郡合并。这也是前人论秦三十六郡以及其后四十八郡时都没有即墨郡的原因。

  • 札记
    魏俊杰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4): 141-146.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143

    东汉末置定阳县,隋废,唐初复置而寻废。《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皆以定阳县治在今浙江常山县东南。今据新出土《赵鼎墓志铭》等考订,定阳县治当在今常山县西北何家乡钱塘村一带。《水经注·渐江水注》中有定阳溪水,流经定阳县。随着定阳县的罢废,“定阳溪”之名稀见于文献记载。明清志书纂修者因误读《水经注》《隋书·地理志》,以衢州府城之东的东溪(今乌溪江)为定阳溪,近代以来不少学者沿袭此说。结合对定阳县治的考订,《水经注》中的定阳溪应为今常山港而非今乌溪江。

  • 地图史研究专栏
    黄义军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4): 111-120.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182

    已有古代地图编目和图录体现了研究者筚路蓝缕开辟地图学史研究领域的努力,但对地图的分类值得推敲。这些分类多基于现代地图学标准,只关注现实世界的地图(地理图),忽视观念世界地图,对地图物质形态的分类更少措意,至少造成两方面损失: 或遗漏反映某一地区或人群空间认知的地图史料,或错失比图面信息更为可靠的地图断代方式。地图传统与地图文化的构建须依赖对单个地图作品的恰当分类。

  • 笔谈·讲演
    谭徐明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1): 115-122.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310

    从水利史视角,通过具有里程碑价值的水利事件、延续至今的古代水利工程阐释水利的历史与文化地位,及其与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的互动和制约机理。水利的起源、发展或衰落取决于相应时期所在地域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但是水利工程的创造与传承、水管理的实现、延续以及衰落,依赖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深层次互动。水利工程的兴建和运行会在其后几十年乃至数百年对自然环境以新的塑造,文化在这一相互作用、相互约束中也决定了各历史时期水资源利用的价值观、治水的思路与技术的走向。

  • 地图史
    户传琦, 王社教, 楼烨扬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1): 100-114.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319

    考述康熙年间山陕地区三次经纬度测量活动的经过,结合《中华帝国全志》中的经纬度表数据,讨论其数据来源和复杂性。回顾1697年、1708年、1712—1713年三次测量的历程,复原部分测量行迹;梳理《中华帝国全志》所附经纬度表的编纂过程及其版本;通过对比《中华帝国全志》所附经纬度表与三次测量成果的异同揭示该表数据来源的复杂性。

  • 第18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专栏
    由迅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1): 123-133.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251

    《禹贡》是中国古代系统性阐述天下体系的重要经典文献。越南后黎朝学者黎贵惇从藩属国角度审视《禹贡》的贡赋体系和五服制度,详细地阐释“贡、赋”的差异和征收内容的不同,强调藩属国外诸侯性质及其经济、军事独立性。他质疑五服制并参照明清宗藩关系重新塑造了“九州四海”的二元天下体系。黎贵惇还提出“不以边远,不弃要荒”的宗藩观、“克诘戎兵”的和平共处观、“以法度绳远裔”的秩序观,作为天下体系的运行准则。明清时期越南处于中国主导的天下政治格局下,黎氏的《禹贡》思想反映了其试图从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寻求自身合理地位的理论探索。

  • 专题研究
    黄楼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4): 46-55.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412

    《新唐书》载德宗兴元元年赐号河东节度为保宁军,此说与史实不符,保宁军乃另一与河东军并立藩镇。建中年间,河东节度使马燧等讨伐魏博,取得一系列胜利后收降大量兵卒。泾师之变后河北行营解体,这批降卒被马燧带归河东,后德宗以其组建保宁军,命马燧为节度使。保宁军的创置既承认了马燧对降卒的控制,又避免了其被直接兼并。贞元初,马燧多次奏请保宁军并入河东军被拒;三年,马燧罢兵权,为安抚河东军,朝廷正式裁撤保宁军军号。保宁军前后仅存在四年,其置废反映出朝廷与河东军之间的政治角力,此为窥视德宗时期藩镇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 补白
    马孟龙, 刘奇矗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1): 114-114.
  • 第18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
    邓辉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2): 114-133.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50125

    20世纪英美历史地理学蓬勃发展,按其认识论变化特点可分为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三个主要阶段。其方法论或研究范式在各阶段表现不同,如环境决定论、结构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等,并从早期强调文化景观的物质形态研究逐渐转向对主观意识的分析,出现了意象景观、象征景观、符号景观等研究流派。关注对象也与经典历史地理学的主流科学范式分道扬镳,变为与文化景观主观性关联的意识、象征性、权力、制度、文化、种族、性别等要素。新方法论的提出,不应是对旧方法论的否定,而是对旧方法论的补充和完善;新的认识不是彻底扬弃旧的认识,而是在旧观点基础上的提升和完善。对20世纪英美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总结和评价对今天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专题研究
    朱晓芳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2): 26-36.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206

    20世纪30—40年代,长江南岸的湖北松滋县治两次迁移,这是水环境变化引发多种连锁反应的典型案例。清代后期“北江南沱”和松滋河的形成使松滋城原有航运优势削弱,新的水利枢纽形成。这推动了区域交通地位和县内交通格局的改变,进而导致市镇布局和经济重心转移,最终形成政治地理上的“南北之分”,并成为移治的直接驱动力。松滋县治迁移并非自然灾害或战争引起,而是自然地理变化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政治地理格局变化。松滋两次移治是在水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交通、经济和政治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专题研究
    张仲胤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2): 37-48.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20066

    依据萧梁官班制运行原则与官员迁转轨迹能够复原萧梁五十六郡等级。在此基础上,以流内十八班序列中官班的等级分化为依据,将九班作为区分诸郡等级高低的标准,进而确定萧梁政治地理格局中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分野。从地理分布上看,萧梁核心区呈现两种形态: 核心区在扬州、南徐州、江州北部、江汉平原,呈片状分布;江淮、岭南地区则呈现点状分布特征。片状核心区、点状核心区与边缘区相互叠加,使萧梁政治地理格局呈现出圈层政治地理格局的新形态。

  • 第18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专栏
    [日]小野忠熙 著, 王妙发 译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1): 134-144.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20412
  • 专题研究
    吴科杰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2): 73-83.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404

    民国时期城市型政区“市”的设立,引发了与原地域型政区“母县”之间划界、迁治等纠纷,与大多数“母县”县治迁往县内市镇不同,杭县以设治为由要求划入杭州市所属的拱宸桥地区,最终该地改隶杭县,并成为杭县的新治所。通过对杭县争地设治曲折历程的梳理,发现杭县治所迁移是内生需求、官场人事、民众意愿等多重地域社会因素与国家制度互动的结果。这也是民国市县政区争端中唯一牵涉迁治与划界双重纠纷的案例。

  • 札记
    赵海龙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2): 134-144.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246

    据走马楼西汉简所载,武帝时期长沙国范围存在多个未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县级政区。长赖、南山县与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所载临湘属乡有承继关系,长赖县位于今湖南省湘阴县洋沙湖镇洋沙湖村附近;南山县位于今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昭山一带。富阳县在富水之阳,位于今湖北省通山县大路乡附近。南阳县在南水之阳,位于今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境内。有关走马楼西汉简新见县级政区的系统考察,对研究西汉时期长沙国的疆域与政区有重要的意义。

  • 第18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
    董少新, 祁逸伟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2): 96-113.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50095

    法国国家图书馆近年入藏了一幅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卜弥格所绘中国地图的残件,和此前发现的三种A型卜弥格中国地图稿本属于同一类型。残件上有拉丁文和中文的注文,右侧有人物主题的装饰画及说明文字。注文显示,该图在A型图稿中绘制时间最早,它以万历十四年版《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为基础,可能兼采包括利玛窦世界地图在内的多种中文文献。装饰画来自明代版画,在融入西方绘画技巧的同时基本忠实地摹绘了原作,但说明文字隐去了原画的语境,赋予图像新的故事,折射出卜弥格展现崇祯年间中国天主教情况的意图。作为卜弥格中国地图的稿本之一,新见残件展现了其制图风格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也反映了中西地理学和艺术的早期交流。

  • 专题研究
    敬淼春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2): 1-15.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154

    明代以降,江南运河运堤系统强化导致东太湖水沙关系失衡,湖域淤积促使湖田水网迅速扩张。明前期太湖水流尚能直抵运堤,中后期淤积加剧,湖田分割运河以西的东太湖水域,出湖水更加依赖西水路、东水路以及江漕路排泄。这对运湖关系、水流格局及湖田水网形态均有影响。湖田合并与连片湖淤成为明清时期东太湖淤积的总趋势,水流出太湖被迫沿湖田外缘南北分流,形成瓜泾口北流与唐家湖南流格局。出水北移使吴淞江主泓道亦自长桥河北移瓜泾港,东太湖水文生态巨变,水沙失衡进一步加剧淤积与围垦扩张。

  • 札记
    范英杰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2): 150-156.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015

    《辽史·地理志》所载地名和建置沿革信息多有舛误,中华书局2016年点校修订本仍有漏校,不少问题未见辨正。检出十余条可疑史料,并逐一予以考辨。

  • 专题研究
    王晗, 王赟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2): 16-25.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287

    明清以降文献中,人虎关系主要表述为“虎伤人”“虎啮人”及“祛虎”“捕虎”等,给人留下“虎满中国”的印象。与此同时,虎形象也从以“神明”为主蜕变为以“凶”为主。晚明至清中叶的陕西黄龙山区,因环境演变引发的“人虎冲突”,反映出人虎之间对生存空间的争夺、社会治乱对人虎关系的影响、地方官吏对虎患的应对策略与治理理念。其中,士大夫阶层的事功观念、价值观以及政治道德标准影响深远。究其实质,维持统治秩序和谋求社会稳定才是区域内虎患和地方治理的核心诉求。

  • 札记
    龚俊文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2): 145-149.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20211

    今人校注明代史籍和所绘明代图集,将福建东南海域的“浯洲屿”和“浯屿”混淆为一地。从岛屿称谓、地理方位、海岛规模、生业状况、寨所建置以及舆图标注等方面考察,证实明代福建“浯洲屿”与“浯屿”实为两个独立的地理实体。对历史时期海岛地名讹误的考证,有助于深化学界对我国海岛主权的历史认知。

  • 专题研究
    罗勇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2): 63-72.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189

    清康熙时期云南地方管理体系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归并卫所入同城州县或附近州县,分散在各州县的卫所屯赋和军户户籍也相应归并。明末清初的大西军和吴三桂相继圈占军民田地立营庄、藩庄,混淆了军民田地和军民身份,为屯赋和户籍隶属于不同州县的军户混入民户提供了制度缺口。“通河分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通海、河西两县围绕龙火七营夫差归属而爆发的县域冲突,是清代在卫所州县管理一体化过程中推进户籍与田赋逐步划一的一个案例,深层原因则跟夫差力役不均有关,反映了征派夫差力役对卫所州县改革管理的影响。

  • 专题研究
    吴娟婷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45(2): 49-62.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40150

    羁縻与州县是传统中国的两种地方治理制度,其控制程度有本质差别。西南地区往往通过土司设置和改土归流实现治理转变,荆湖、广南交界的“徭蛮”则并无君长,无法借土司羁縻。过往认为该区域直接从羁縻治理变更为州县统辖,但宋至明间诚、徽州治理的转变却显示制度转轨有明显过渡,“徭蛮”社会内生的组织传统“合款”是其实现的关键。官府不断借“合款”推动边疆治理,经历“团结”款丁、军事整合、“改峒(款)为里”等数轮更革。“款”亦在羁縻到州县的转变中由临时性军事自卫组织转为具有赋役征派、治安、教化功能的州县基层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