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

汉唐时期定阳县治和定阳溪考

  • 魏俊杰
展开
  • 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魏俊杰,男,1982年生,安徽太和人,博士,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历史地理及历史文献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5-05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3-21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水经注》校笺及水道与政区复原研究”(22&ZD265)

A Study on the Administrative Seat of Dingyang County and the Dingyang Stream During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 Wei Junjie
Expand
  • College of Luxun Humanities,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0, China

Received date: 2023-05-05

  Online published: 2025-03-21

摘要

东汉末置定阳县,隋废,唐初复置而寻废。《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皆以定阳县治在今浙江常山县东南。今据新出土《赵鼎墓志铭》等考订,定阳县治当在今常山县西北何家乡钱塘村一带。《水经注·渐江水注》中有定阳溪水,流经定阳县。随着定阳县的罢废,“定阳溪”之名稀见于文献记载。明清志书纂修者因误读《水经注》《隋书·地理志》,以衢州府城之东的东溪(今乌溪江)为定阳溪,近代以来不少学者沿袭此说。结合对定阳县治的考订,《水经注》中的定阳溪应为今常山港而非今乌溪江。

本文引用格式

魏俊杰 . 汉唐时期定阳县治和定阳溪考[J].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 44(4) : 141 -146 .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143

Abstract

Dingyang County (定阳县) was established at the end of Eastern Han Dynasty, subsequently abolished during the Sui Dynasty, briefly reestablished at the beginning of Tang Dynasty, and then abolished again. Previous historical records, including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 and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placed the administrative seat of Dingyang County in the southeast of present-day Changshan County (常山县), Zhejiang. However,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such as The Epitaph of Zhao Ding (《赵鼎墓志铭》), suggest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seat was actually located in the area around Qiantang Village, Hejia Township, in the northwest of present-day Changshan County. The Commentary on the Water Classic mentions the Dingyang Stream, which flowed through Dingyang County. With the county’s eventual abolition, the name ‘Dingyang Stream’ became seldom seen in documentary records. Compilers of local chronicle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isinterpreted the Commentary on the Water Classic and the Geographical Treatise of Sui Book, identifying the Dongxi River (now known as the Wuxi River, 乌溪江), located east of Quzhou, as the Dingyang Stream. This error has been perpetuated by many scholars in modern times. By reevaluating the location of Dingyang County’s administrative sea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Dingyang Stream referenced in the Commentary on the Water Classic is the present-day Changshan Port, rather than the Wuxi River.

定阳县始置于东汉末年,属会稽郡;孙吴时改属东阳郡,隋废;唐初复置,属衢州,寻废。关于定阳县的治所,学界多认为在今浙江省常山县东南。《水经注·渐江水注》中有定阳溪,流经定阳县,为穀水(又作“縠溪”,今衢江)的支流。明清以来,多以衢州府城之东的东溪(今乌溪江)为定阳溪。本文对定阳县治和《水经注》中的定阳溪加以考辨,并探究明清以来定阳溪被长期误判的缘由。

一、 定阳县治考

按照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定阳县治位于今常山县东南。据目前所见文献,以定阳县治在浙江常山县东南者,最早见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顾氏《纪要》之后,《大清一统志》、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宋书州郡志汇释》、吴松弟《两唐书地理志汇释》以及孟刚、邹逸麟《晋书地理志汇释》,都以今浙江常山县东南为定阳县治。
清初,顾祖禹言定阳县治在常山县东南。然而,清代之前的文献并无“县东南”记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定阳县治的是弘治《衢州府志》,该志记曰:“汉定阳县,在(常山县)定阳乡内,地名三岗,今遗迹犹存。”(①弘治《衢州府志》卷一《城池》,黄灵庚等主编: 《衢州文献集成》第26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第50页。)嘉靖《浙江通志》、嘉靖《衢州府志》及天启《衢州府志》所载常山县境古迹“汉定阳县”条目,与弘治旧志基本相同。万历《常山县志》载:“定阳县基,在定阳乡三江地,汉建安二十年建县于此。”(②万历《常山县志》卷一五《古迹》,黄灵庚等主编: 《衢州文献集成》第54册,第571页。)可见,明代文献皆以定阳县治在常山县“定阳乡”内,地名“三岗”。因此,考订定阳县治的关键是“定阳乡”和“三岗”的地理位置。
宋人程俱《宋故德兴县君宋氏墓志铭》载,宋氏有子江褒(字仲嘉)、江袤(字仲长)等,有女嫁程俱;北宋大观四年(1110)宋氏卒,“将以明年正月乙酉,葬夫人于常山县定阳乡菱湖之原” (③〔宋〕程俱:《北山小集》卷三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55—556页。)。据此,北宋时常山县有定阳乡,而菱湖当时属定阳乡。程俱有诗题曰:“同江彦文纬、江仲嘉褒度菱湖岭,游三衢诸山,道灵真,出入严谷。”(④〔宋〕程俱:《北山小集》卷二,第32页。)此菱湖岭、灵真、严谷三地当相去不远。《北山小集》卷六《寄茭湖江仲长袤》有“及兹过君家” (⑤〔宋〕程俱:《北山小集》卷六,第102页。)句,此“茭湖”当为“菱湖”。明焦竑《老子翼》卷七引有“严谷山人江袤曰”,引文末注“并见《严谷集》” (⑥〔明〕焦竑:《老子翼》卷七,《丛书集成初编》第541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4—196页。)。可见江袤居菱湖严谷山,号严谷山人。《寰宇通志》载,“严谷山,在常山县北三十八里”,“山腹有灵真洞” (⑦〔明〕陈循等编:《寰宇通志》卷二七《衢州府》,明景泰刻本。)。弘治《衢州府志》载,“菱湖岭,在(常山县)北二十里”,“宋靖康间,里人江袤凡五次开广” (⑧弘治《衢州府志》卷一《城池》,黄灵庚等主编: 《衢州文献集成》第25册,第575页。)。菱湖、严谷山在常山县北,于北宋属定阳乡,定阳乡也应在常山县之北。今常山县之北辉埠镇有菱湖溪、菱湖村,村旁有严谷山,此地于北宋当属定阳乡。
南宋时期常山县仍有定阳乡。陆游《吏部郎中苏君墓志铭》载,苏玭知衢州常山县,“因定阳一乡民病于役,与义役厝置” (⑨苏玭卒于绍熙三年(1192)五月,并见〔宋〕陆游著,马亚中、涂小马校注:《渭南文集校注(四)》卷三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78―180页。),可证南宋常山仍有定阳乡。2019年常山县何家乡文图村出土南宋名臣《赵鼎墓志铭》(今藏常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其铭文载赵鼎“葬于衢州常山县定阳乡三岗石门湖坑社洪家坂” (⑩常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藏《赵鼎墓志铭》。)。据此,今常山县西北何家乡文图村附近应为明代志书所言“定阳乡三岗”。明代志书记载赵鼎墓地也可印证此说。《寰宇通志》载:“赵鼎墓,在常山县北二十五里。” ((⑪〔明〕陈循等编:《寰宇通志》卷二七《衢州府》,明景泰刻本。))嘉靖《浙江通志》载:“赵鼎墓,在县北二十五里石门。” (⑫嘉靖《浙江通志》卷七《地里志七》,《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第532号,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85页。)嘉靖《衢州府志》“丞相赵鼎墓”条载,明代人欧阳哲记曰:“正统九年,行部衢州,阅郡志,载公葬在常山县北定阳乡石门。……明年,自开化,经墓下。” (⑬嘉靖《衢州府志》卷三《古迹》,黄灵庚等主编: 《衢州文献集成》第27册,第198页。)可见,赵鼎墓在定阳乡石门。今常山县西北何家乡文图村旁有石门山。据赵鼎墓地和墓志铭,今常山县西北何家乡文图村、石门山于南宋当属定阳乡。
对于“定阳乡”和“三岗”,明代以来的衢州地方志有记载。弘治《衢州府志》载,常山县有定阳乡,下有十三都、十四都、十五都。(①弘治《衢州府志》卷五《坊市》,黄灵庚等主编: 《衢州文献集成》第25册,第674页。又,《江氏八派宗谱·汝明公支》卷一《禁约》载,“(永乐元年)常山县定阳乡十五都”;又载,“元时,赖布衣留记”有“常山县定阳乡十三都”(民国三年刻本,常山县王有军藏)。据此,元、明时,定阳乡有十三都、十五都。)此后历代《衢州府志》《常山县志》所载与弘治旧志同。康熙《衢州府志》不仅记载了常山县定阳乡十三至十五都,并有“常山县乡都图” (②康熙《衢州府志》卷七《乡里》,黄灵庚等主编: 《衢州文献集成》第32册,第56—59页。)据此图判断,明清时期定阳乡应在今常山县何家乡东部(十三都)和辉埠镇西部(十四都、十五都)。据浙江图书馆藏民国三十四年(1945)《常山县全图》,定阳乡当位于今何家乡东北部和辉埠镇西部。(③常山县政府制:《常山县全图》,常山县育美印刷局印,1945年1月。)前引弘治《衢州府志》载,定阳县“在定阳乡内,地名三岗”;此后的衢州方志多载此“三岗”为“三冈”,也有记作“三江”者。(④《南阳叶氏宗谱》卷五《三江里居图》,民国二十年刻本。按: 此图为今何家乡琚家附近图。此“三江”,即下引《(万历)常山县志》之“三江”,也就是“三冈”或“三岗”。)万历《常山县志》载:“定阳之址,在十三都定阳乡,地名三江。” (⑤万历《常山县志》卷一五《古迹》,黄灵庚等主编: 《衢州文献集成》第54册,第40页。)又嘉庆《常山县志·都鄙》村庄条载,“三冈,县北二十五里。文图,县北三十里”,“菱湖,县北三十里”(⑥嘉庆《常山县志》卷一《建置》,黄灵庚等主编: 《衢州文献集成》第58册,第115页。)。三冈地名今已不存,文图、菱湖仍然沿用,三冈应在今文图村南五里左右。但今文图村地处山岭,若作县城过于狭小。今何家乡钱塘村一带位于文图村东南,地势比较开阔,且临常山港,适合作为县城选址。据此,定阳乡旧址可能在今何家乡钱塘村一带,这与《赵鼎墓志铭》中的“定阳乡三岗”大体一致,明代志书记载的“在定阳乡,地名三岗”和“遗迹犹存”等也可佐证。
《常山县地名志》“定阳县城遗址”条以为此县旧址“位于何家乡琚家、金家之间”,言“经实地调查,现仍留有历史地名中央路、长风街、三江社等。(⑦ 常山县地名志办公室编:《常山县地名志》(内部资料),常山县地名志办公室,1987年,第274页。)另有古井三口,在古城址南侧”(⑧ 常山县地名志办公室编:《常山县地名志》(内部资料),常山县地名志办公室,1987年,第274页。)。上述词条又可旁证定阳县城当在今何家乡钱塘村(村委会驻琚家)一带。
据上文考订,定阳乡两宋时已在,明清至民国仍存,辖域大致在今何家乡东部和辉埠镇西部。明代以来志书记载“定阳乡三冈”,应在今常山县西北何家乡钱塘村一带,东汉末所置定阳县当治此。定阳乡当因在定阳县旧址而得名,一如县内常山乡因常山县旧址得名。(⑨《元和郡县图志》载,“咸亨三年,于今县东四十里置常山县,因县南有常山为名。广德二年,本道使薛兼训奏,移置于旧县西四十里,即今县是也”,见〔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江南道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3页。另,嘉靖《衢州府志》卷三《古迹》载,“唐常山县,在常山乡内常山之麓,其街路犹存”(黄灵庚等主编: 《衢州文献集成》第27册,第193页);万历《常山县志》卷一五《古迹》亦载,“二十五都常山乡,地名招贤”(第54册,第40页)。《大清一统志》卷三〇一《衢州府》“常山故城”条:“信安故县,在县东四十里常山乡,地名招贤,盖即常山之讹也。”(〔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王文楚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第10874页)今常山县东招贤镇有古县村和古县坂村,当即唐常山县初址。常山县城迁至今县驻地后,以旧治称常山乡。)《常山县地名志》编撰者应已认识到定阳县旧治在今常山县西北,但并未受到学术界关注,故结合新出土《赵鼎墓志铭》等文献,重新考订定阳县治。定阳县治的考订,为判定《水经注》中的“定阳溪水”提供了前提。

二、 定阳溪考

《水经注》中“定阳溪水”对应今作之考证,以杨守敬《水经注疏》的注解为代表:“《隋志》信安有定阳溪,《明(史)·地理志》以西安县东之‘东溪’当之,《一统志》以出开化县北之金溪当之。” (① 〔北魏〕 郦道元注,杨守敬纂疏,熊会贞参疏:《水经注疏》,谢承仁主编: 《杨守敬集》第4册,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4页。)杨守敬据不同文献,指出定阳溪水对应两条不同河流,其一为东溪(今乌溪江),其二为金溪(今常山港)。杨氏将两说并存,没有明确定阳溪是哪一河流。陈桥驿等在注《水经注》中定阳溪水时称,“即今浙江衢州衢江区南乌溪江” (②陈桥驿、叶光庭、叶扬译,陈桥驿、王东注:《水经注》,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3168页;陈桥驿主编: 《浙江古今地名词典》“定阳溪”条,以定阳溪对应的今水与杨守敬相同,只给出两种不同的说法,没有定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28页);陈桥驿《<水经注>记载的名胜古迹》认为,“定阳溪水即今常山港上流”(《陈桥驿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67页)。可见,陈桥驿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著作中,对定阳溪水对应的今水看法不同,最晚出的著作以定阳溪为今乌溪江。)。赵永复认为定阳溪水为“今浙江衢州市南乌溪江” (③赵永复编:《水经注通检今释》,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定阳溪”条以为此溪“即今浙江衢县南乌溪江” (④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8页。)。不少学者认为《水经注》中定阳溪对应当今河流即今乌溪江。
有关定阳溪水,《水经注·渐江水注》载:“穀水又东,定阳溪水注之……其水分纳众流,混波东逝,径定阳县……汉献帝分信安立,溪亦取名焉。溪水又东,径长山县北……溪水又东,入于穀水。” (⑤〔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38页。)文中的“长山县”,其旧治位于今金华市区。经金华市区的河流今为金华江(又称“婺江”),即《水经注》所载的永康溪水。定阳溪应在今衢州境内,以当今钱塘江各支流判断,不可能经金华市北。杨守敬认为“定阳溪径定阳后即入穀(水)”,而《水经注》所载“溪水又东,径长山县北”有误。(⑥ 〔北魏〕 郦道元注,杨守敬纂疏,熊会贞参疏:《水经注疏》,谢承仁主编: 《杨守敬集》第4册,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4页。)杨氏所言甚是,故此不需要讨论“径长山县北”的问题。
《水经注》载定阳溪水“径定阳县”“溪亦取名焉”。杨守敬也认为“定阳溪径定阳后即入穀(水)”。因此,定阳县的地理位置是考证定阳溪水的关键。上文已考,定阳县治在今常山县何家乡钱塘村一带,今常山港流经其地。由此判定,《水经注》中定阳溪应为今常山港。《水经注》又有,定阳溪“混波东逝”和两处“溪水又东”,表明定阳溪流向大体是自西向东。今乌溪江流向自南向北,与《水经注》的“东”向不一致,由此,《水经注》中的定阳溪绝非今乌溪江。
《水经注》中的定阳溪既是今常山港,为何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此溪是乌溪江?这与明清志书记载有关。
现存最早记载定阳溪的明代志书为《寰宇通志》,此书《衢州府》“定阳溪”条载:“定阳溪,在西安县东九里,一名东溪。源出处州遂昌县之周公源,东北流入本县界,至鸡鸣山下与信安溪合。” (⑦〔明〕陈循等编:《寰宇通志》卷二七《衢州府》。)在西安县的东溪即今乌溪江。另外,《明一统志·衢州府》“定阳溪”条、陆应旸《广舆记·衢州府》“定阳溪”条、顾炎武《肇域志·浙江》衢州府“定阳溪”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五》“定阳溪”条、《明史·地理志五》衢州府西安县条、嘉靖《浙江通志·地里志七》“鸡鸣山”条、雍正《浙江通志·山川十·衢州府》“鸡鸣山”条和“东溪”条等明清地理总志和地方志条目,都以衢州府城东的东溪(今乌溪江)为定阳溪。现存所有明清纂修的《衢州府志》《西安县志》,也以东溪为定阳溪。《大清一统志·衢州府》于“衢江”条、“东溪”条以东溪(今乌溪江)为定阳溪,于“金溪”条以金溪(今常山港)为古定阳溪。对于今常山港,自《寰宇通志》以来的明清志书,以及黄宗羲《今水经》、齐召南《水道提纲》、现存历代《常山县志》,或称金溪,或称金川,不言定阳溪。
《水经注》中定阳溪应为今常山港,而明清志书多以东溪(今乌溪江)为定阳溪,近现代以来学者多认同明清志书记载。那么,《水经注》中的定阳溪为何被误解为今乌溪江?
东汉末置定阳县,隋废,唐初复置而旋废。据现存文献,定阳县名出现早于定阳溪名。《水经注》记载“混波东逝,径定阳县”,“溪亦取名焉”。据此,定阳溪当因流经定阳县而得名。不仅如此,今衢州境内的信安溪、盈川溪、衢江、常山港、江山港诸水名都是先有县名、州名,后见相关水名。唐代以后,随着定阳县的罢废,定阳溪名也不存。后来,因有“金溪”雅名,下游又称“信安溪”,定阳溪之名便渐不再用。《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九·衢州》河流仅记有“縠江”,入“常山县”条下。(①〔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九七《江南东道九》,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47页。)《元丰九域志》“衢州信安郡”条载,常山县有縠水。(②〔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8页。)可见今常山港于北宋时称“縠江”或“縠水”。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縠溪”条载,“縠溪,出西安,合江山、常山之水” (③〔宋〕祝穆撰,〔宋〕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七《衢州》,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6页。)。据此,今常山港于南宋时又称常山水。至明代,今常山港于常山段称金溪或金川,入西安县后称信安溪。明代之前,罕有文献记载乌溪江。
现存的明代以前文献中,暂仅见《水经注》和《隋书·地理志》载有“定阳溪”。《隋书·地理志》东阳郡“信安县”条载,“有定阳溪”(④《隋书》卷三一《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78页。)。上引弘治《衢州府志》记定阳溪,“东溪,按《隋志》,名定阳溪”。《大清一统志》也引《隋志》言“信安县有定阳溪”。然在《隋志》中,太末、定阳二县已废,今衢州境仅信安一县,因此定阳溪必然在信安县境。(⑤《隋书·地理志》不载定阳县,此县当在隋平陈后废。定阳县在信安县西,自新安县(后为信安县)分出,废后,其地应入信安县。)弘治《衢州府志》当不是最早这样记载“东溪”的衢州地方志。明初编纂《文渊阁书目·旧志》中就有“《衢州府志》,二册” (⑥〔明〕杨士奇等:《文渊阁书名》卷一九《旧志》,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39页。)。弘治《衢州府志》以东溪为定阳溪,当据旧《衢州府志》,《寰宇通志》相关记载或是因袭旧《衢州府志》。
东汉末年于今衢州地区所设新安县,西晋改为信安县,唐末改为西安县,民国改为衢县,今为柯城区和衢江区。定阳县则是东汉末分新安县而置,至隋废,唐初复置而旋废;唐高宗时分信安置常山县,此后历代相沿。今常山县境,自东汉末至清末,仅隋代和初唐(废定阳县后、置常山县前)为信安县短暂统辖。(⑦新安县、信安县、西安县和定阳县、常山县沿革,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和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相关图文。)然明代志书的编纂者见《隋志》记载信安县有定阳溪,便将此信安县等同于六朝及唐高宗以来的县域,并没有认识到此信安县也统辖定阳县旧境。既然《隋志》载信安县有定阳溪,明代早期志书编纂者便误将定阳溪归于当时西安县境之内。
明代西安县境内较大河流有大溪、西溪和东溪。据明清志书,大溪源自江山县境, (①〔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三《浙江五》西安县“衢江”条:“衢江,在城西,源出仙霞岭,经江山县东,又北流至城西南,而信安溪流合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310页)《明史·地理志》《大清一统志·衢州府》都以衢江发源于江山县境,今以衢江源于安徽省休宁县,流经开化县称齐溪、马金溪,入常山县后称常山港,汇合江山港后称衢江。可见,明清志书记载衢江的发源地与当今不同。)其在江山境又称鹿溪或须江(今江山港);西溪在常山境称金溪或金川(今常山港),入西安县后称西溪或信安溪;文溪、金溪在西安境合水后,又称縠溪或衢江、衢港。东溪、西溪因位于衢州府城东、西而称,西溪别称信安溪等,而东溪别称又为何?明代早期志书纂修者当因信安溪为西溪别称,而《隋志》又载信安县有定阳溪,遂认为当时西安县境东溪应是定阳溪,后来志书编纂者基本沿用了明代早期志书成说。这样,《水经注》中定阳溪(今常山港)竟成为明清志书中的所谓东溪(今乌溪江)。
综上考述,《水经注·渐江水注》中有定阳溪水流经定阳县。随着定阳县的罢废,明代以前文献罕有记载“定阳溪”。明清志书纂修者因误读《水经注》《隋书·地理志》,故以衢州府城之东的东溪(今乌溪江)为定阳溪,近代以来不少学者沿袭此说。结合定阳县治的考订,我们可以确认《水经注》中定阳溪应为今常山港,而非今乌溪江。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