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札记
    樊宁, 谷玲玲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1): 145-147. https://doi.org/10.20166/j.issn.2096-6822.L20210032

    《孟子·告子下》有“石丘”地名,综合上下文意、传世与出土文献中古音通假字,推测“石丘”或为《左传》中“赭丘”,位于宋国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附近。

  • 札记
    常泽宇
    历史地理研究. 2024, 44(1): 148-149. https://doi.org/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164

    今人多据宋代地志推定吴景帝永安中曾置故鄣郡,然《三国志》相关记载表明,至迟吴大帝赤乌十三年时已有故鄣郡建置。故鄣郡旋置旋废,于吴末帝宝鼎元年之前或已废并。

  • 札记
    张仲胤
    历史地理研究. 2023, 43(4): 144-146.

    考察陶侃任荆州刺史期间的荆州治所沿革,可知并无《宋书·州郡志》所谓“陶侃前治沔阳”之事。在分析“前治”的含义与相关文献记载后,可知《宋书·州郡志》、旧《晋书》、《资治通鉴》、《太平寰宇记》所见陶侃治沔阳的记载均为陶侃治沌阳之误。

  • 札记
    王旭东
    历史地理研究. 2023, 43(2): 135-144.

    甲骨文“兆”可训为“界域”,故“河东兆”即“河东域”,推测是指安阳以东的古黄河东岸区域,约当今以濮阳为中心的豫东北、鲁西、冀南附近。商王常前往“河东兆”及周边的“鲧”“微”等地田猎巡游,还会派遣臣属监视渡口关津,以巩固对河、济之间地域的统治,强化“小东”“大东”之间的联系。商人东进以“河东兆”为起点,或在今聊城、平阴一带渡过济水,进入泰山周边“大东”地域;或由濮阳转进东南方向,取道古大野泽周边,抵达汶水南岸。及至周代,“小东”的政治中心由安阳转移到“淇县—濮阳”一带,“河东兆”偏北的渡口虽然还在使用,但战略地位有所下降。

  • 札记
    张建宇
    历史地理研究. 2023, 43(2): 145-148.

    战国晚期,韩国在黄河两岸占有包括新中安阳、安成及釐在内的部分县邑,并将其与收复的上党郡连成一片,以卫其国。通过梳理传世文献及相关古文字材料,推测韩国晚期兵器铭文中的“新城”地望不在今河南伊川,而应在新密。至于《史记·秦本纪》中所谓“张唐攻郑”,既与韩国都城无关,亦不存在讹字,此处的“郑”地应在魏国河内地区。

  • 札记
    伍磊
    历史地理研究. 2023, 43(2): 149-156.

    元中后期,元廷在四川行省复置了部分州县政区。比较明、清志书沿革,参考学校、祠庙等治所建置和名宦、职官等政区特征,可以钩稽出州县复置的大致情况。大德七年到至正初年复置的州县政区,可考者有荣、资、隆三州,井研、内江、安岳、昌宁、大足、乐昌、江油、保宁、通江九县;另有石羊一县新置。元廷复置四川行省州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和流民涌入,存在多由巡检司改设、人口不足额和进程缓慢等三个特征。

  • 札记
    张仁康
    历史地理研究. 2023, 43(1): 154-156.

    隋代蜀地新城郡为南朝宋旧郡,一般认为其故址在今三台县境。结合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山川形胜和民俗调查,参隋大业九年《隋新城郡东曹掾萧平仲诔(并序)》等材料,可以确定新城郡故址应在今射洪市香山镇新城坝。

  • 札记
    吴同
    历史地理研究. 2022, 42(4): 138-141.

    伪齐时,更渑池县为“沔池”,以避金太祖完颜旻讳。“渑”字为多音字,作县名时音弥兖切,本不涉及避讳,金人亦不避此字。但伪齐为取悦上国,仍将“渑”(又音武尽切)字定为避讳字,并就近借用同音且民间已有书写习惯的“沔”字替代。金朝重新统治河南后并不严格避“渑”字,但要改回县名多有不便,“沔池”遂作为官方正式称名,于有金一代沿用,并于后世成为该县别名,与“渑池”兼用、混用。故新、旧点校本《金史》凡底本为“沔池”而改作“渑池”者,均应回改。凡文献所见“沔池”,如无充分版本依据,均不宜臆改为“渑池”。

  • 札记
    葛小寒
    历史地理研究. 2022, 42(4): 142-146.

    《明史·地理志》“南京”“河南”条目下府县有七处记载疑误,分别是: 扬州府海门、苏州府嘉定、宁国府、开封府沈丘、开封府禹州、归德府夏邑、怀庆府河内。通过相关考证,对以上疑误进行勘订,可进一步复原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原貌。

  • 札记
    杨文春
    历史地理研究. 2022, 42(3): 143-145.

    《新唐书·方镇表》《旧唐书·地理志》等史籍关于唐代宗朝鄂岳镇建置的记载不准确,在辖区变动、观察使建置时间等方面存在明显牴牾。结合其他史料做对比分析,可知沔、蕲、黄三州在代宗朝皆不曾一直隶属鄂岳镇;鄂岳观察使的建置时间在大历八年。

  • 札记
    牟振宇
    历史地理研究. 2022, 42(3): 146-157.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收藏的一张开埠早期上海英租界的地图没有标注绘制时间。一种观点认为,该地图绘制于1846—1847年,另一种认为绘制于1844—1847年。两种观点均属推测。根据地图上的信息,结合当时英租界的测绘情况,可以推出该地图大致绘制于1846年10月1—19日。该地图为目前所见近代上海英租界最早的一幅城市地图,为早期上海英租界城市发展史提供了有力证据,并弥补了《上海道契》记载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 札记
    袁方
    历史地理研究. 2022, 42(1): 129-134.

    《中国历史地图集》北宋秦凤路图中,有两地可进一步讨论,一处缺失可增补。来远寨在今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裴家庄西南东旱坪,而非马力镇袁河村;大洛门寨在四门镇北之大南河沿岸。威远寨亦非滩歌镇镇兴堡,而在洛门镇蓼阳村与湾儿村附近。来远、大洛门、威远三寨控驭洛门谷,协同防御秦州西部的渭河河谷。

  • 札记
    张文明
    历史地理研究. 2022, 42(1): 135-137.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明时期》元朝前期图以至元十七年行政区划为准绘制,图上所标开成府、荆南路有误,应分别为开成路和江陵路。

  • 札记
    夏博宇
    历史地理研究. 2022, 42(1): 138-139.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奴儿干都司”图中存在着一处错误地名“讹答剌卫”至今未见辨正,为《中国历史地图集》进行解释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 资料汇篇》与《<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中也缺少对“讹答剌卫”源流和定位的解释。通过对《明实录》《明会典》《鞑靼馆来文》《钦定满洲源流考》《钦定大清一统志》《钦定盛京通志》等文献的检阅、梳理与分析,笔者认为“讹答剌卫”当为“答剌河卫”,且其位置位于今吉林省塔拉站村附近。

  • 札记
    沈卡祥
    历史地理研究. 2022, 42(1): 140-147.

    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发现《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云南”图中,永昌、顺宁、景东府级界线和蒗蕖土州(舍)、南甸宣抚司治地等绘制有误,需作修正。

  • 札记
    肖洋
    历史地理研究. 2021, 41(4): 124-127.

    清华简《系年》载有楚灵王“南怀之行”相关史事,可与《左传》昭公四年、五年所载楚灵王伐吴相关史事相应。据吴楚之战形势可以推知,其中所涉朱方、棘、栎、麻、夏汭、钟离、州来、巢、繁扬、琐、鹊岸、罗汭、莱山、南怀、汝清、坁箕之山等地名,均在今淮河流域。

  • 札记
    洪斌
    历史地理研究. 2021, 41(1): 152-154.

    东晋咸和六年分南海郡立东官郡,郡名应与当地所设盐官有关。由于当时“官”“莞”同音,致使文献中“东官”“东莞”出现混用的情况。《宋书·州郡志》等地志材料曾有过统一检核,故皆使用“东官”,与纪传类材料迥异。整个东晋南朝在制度层面未曾有改“东官”为“东莞”的举措。唐至德二载改宝安县为东莞县,乃是沿用此前误用的“东莞”之名。

  • 札记
    冯博文
    历史地理研究. 2020, 40(4): 143-146.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中的河南三地有值得商榷之处。隋代洛州堙阳县曾经移治,郑州内牟、圃田、郏城三县因移治而关系复杂,陕州阌乡、湖城县的合并也伴随着移治现象。

  • 札记
    魏俊杰
    历史地理研究. 2020, 40(3): 143-146.

    唐修《晋书》中记载的一些地名有讹误,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晋书》未有相关校勘记,这些错误至今仍未见辨正。对《晋书》中的七处地名错误加以考辨,以期探讨造成这类错误的原因。

  • 札记
    王璞
    历史地理研究. 2020, 40(3): 147-151.

    汉文史籍所载吐蕃南疆史事常见“泥婆罗门”一词,前人往往将该词视作“泥婆罗”的误用。综合汉、藏文献和域外研究,“门”应是门隅(Mon-yul)或门巴(Mon-pa)之简称,“泥婆罗”与“门”应为两个部落或属国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