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究
    魏军刚
    2022, 42(4): 1-1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出土文献记载的十六国人物籍贯、爵位和所任官职名号中,保存有一些传世文献失载的州(镇)郡(护军)县名称,有助于研究当时各国政区的设置、沿革和变迁等问题。针对《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之十六国政区,利用出土文献(也包括部分传世史籍)共考证出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大夏、后凉、西凉、北凉11个政权68个政区(4州、1镇、18郡、2护军、43县)。又订补了前燕后期平州治所移动、乐浪郡存续时间,前秦乌氏、重泉2县隶属关系,后秦幽州、西秦武威郡性质,后凉金泽县隶属关系,北凉永安县真伪、万岁县隶属关系等问题。

  • 专题研究
    雒晓辉
    2022, 42(4): 20-3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燕然都护府与云中、定襄二都督府是唐王朝经略北疆的主要治边机构,也是探究唐初北疆政局演变的重要窗口。永徽元年,车鼻政权覆灭,大漠南北尽归王化,学界根据唐廷一贯遵循的“隔碛分治”原则,提出了北疆治理格局的“三府说”“二府说”和“一府说”。实际上,北疆羁縻府州的数量因大漠一统而激增,但都护府却只有一个,即负责导引漠北诸部宾贡的燕然都护府,至于漠南羁縻族群则由云中、定襄二都督府监统。

  • 专题研究
    张珮, 徐建平
    2022, 42(4): 32-4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市政观念传入以及租界城市建设的示范,近代意义上的市政建设逐渐在中国的传统城市中展开。作为宁波城厢市政建设重点的路网改造始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初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拆城筑路、填河扩路、规划拆让等手段,传统城市的内部空间形态发生了极大变化。相较于通过筑路来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租界模式,宁波等中国传统城市虽力求以租界为范本,但实际只能因地制宜。城市型政区的设立不一定能够促进市政建设的大发展,反而有可能因为巨大的市政经费来源问题而导致城市的近代转型举步维艰。

  • 专题研究
    李毅铭
    2022, 42(4): 50-6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波斯帝国的御道系统是一个道路网络,其路径在学界长期存在争议。《历史》和“波斯波利斯行政档案”的记录反映了御道的一般性特征,这些特征也是御道的判定标准。尽管多学科联合研究为重建御道的路径提供了帮助,但也引发了许多争议。总体而言,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两河流域和叙利亚地区的御道路径相对精确,埃及和阿拉比亚地区的御道无从推断,东部上省地区的御道依靠古典文献得以构建。然而御道不是波斯帝国境内道路的总称,道路的历时性变化仍十分明显。对楔形文字材料的解读、考古发掘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有助于御道研究摆脱对古典文献的依赖。

  • 专题研究
    梁文力
    2022, 42(4): 68-7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勾栏山是元明时期中国通往爪哇航线上最重要的地点之一。学者通常认为其地即今加里曼丹岛西南的格兰岛,但在印度尼西亚新发现的汉文石刻表明,塞鲁图岛才是勾栏山所在。对比地理遥感数据和传世文献,文献中关于勾栏山附近山形水势的记载与塞鲁图岛及其周边的地理环境基本一致,与格兰岛则大相径庭。元朝用兵爪哇间接促成了勾栏山在元末明初的兴盛,而明朝海禁政策及岛上动物资源枯竭可能是导致该岛在明中叶以后地位下降的重要原因。

  • 专题研究
    王元林, 肖东陶
    2022, 42(4): 80-9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广州怀远驿存于明代至清初,位于广州西关蚬子步,为广东市舶司下属接待贡舶及外国使节之所,兼具开展贡舶贸易的职能。清康熙时设粤海关后,官府逐渐改令广州十三行承接对外贸易。外商经过多次努力才获准在怀远驿以南的十三行街一带租借行商房屋设立夷馆,并由行商加以管理,十三行夷馆由此形成,而怀远驿也在康熙中后期裁撤。二者分别是朝贡贸易与十三行贸易的产物,其中官办怀远驿留居外国人、承接对外贸易的职能转由商办的十三行夷馆取代,而清中期以后在广州的朝贡(外交)接待多由官府临时安排于其他馆驿进行。驿馆变异的实质是清代朝贡贸易衰落,而十三行贸易兴起。

  • 专题研究
    张永帅
    2022, 42(4): 94-1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面抗战时期美烟在云南推广获得成功是云南烟草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空前的市场需求是推广的动力所在,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适应云南自然环境的栽培技术并科学推广是成功的关键。由此奠定的坚实基础,使云南适宜烟草种植的自然环境优越性得以彰显,并在自然与人的互动中,造就了云南烟草大省的地位。

  • 专题研究
    郑利锋
    2022, 42(4): 105-11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舆地广记》编刻于北宋徽宗政和五年至八年间,至南宋宁宗朝、理宗朝又有补刊,形成“宋刻初本”和“宋刻重修本”两种版系。今见属宋刻初本的有朱彝尊藏本,属宋刻重修本的有季振宜藏本、文渊阁故书本,却未见其在元明两代的版刻信息。至清代有出自“宋刻初本”的商丘宋氏影写宋刊本、周锡瓒藏本、陈鳣抄录本、嘉庆十年手抄本、黄丕烈重雕宋本和金陵书局本,有出自“宋刻重修本”的孙星衍藏本,还有出自宋刻初本但与之不同,且又异于宋刻重修本的四库系列诸本: 鲍氏知不足斋写本、孔继涵藏影宋抄本、《四库全书》本和由四库本衍生出的孙星衍抄文澜阁四库本、武英殿聚珍本、闽覆聚珍本和广雅书局本。今若整理此志,当以朱彝尊藏本为底本,辅以季振宜藏本和文渊阁故书本,再以其他诸本为补充,当得最佳本。

  • 地图史
  • 地图史
    佘沛章
    2022, 42(4): 119-12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南京博物院藏《边镇地图》卷,主要摹绘了明代15处边防重镇,后为怡斋鉴藏并题跋。该地图为《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明代舆图综录》收录,经张宝钗考述,逐渐引起学界关注。现有研究认为该地图绘制于明万历三十二年至万历三十三年,以罗洪先《广舆图》为基本参考祖本;鉴藏人怡斋为清代人士。笔者发现现有收录和研究或有不妥,故对地图的部分信息进行核校与补录,考证其绘制时间实为清康熙三年至康熙四年,主要参考祖本应为陈组绶《皇明职方地图》,作者黄氏为明末清初“遗民”;鉴藏人怡斋为现当代苏州篆刻人程质清,另一题字钤印者“一灵道人”或为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

  • 地图史
    吴松弟
    2022, 42(4): 130-13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晚清民国时期测绘出版的近千幅旧海关地图,是当时绘制出版的中国地图的主要部分,一般附于旧海关内部出版物之中,其部分地图的科学性、准确性总体上超过了大部分的传统地图,且基本上图文并茂。由于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深锁于国内外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少有学者能窥海关出版物之真容,夹在书中的地图更不易被发现和利用。本文对近千幅旧海关地图的绘制时间、地图数量的空间差异、记载内容的分类,以及海关地图的来源、绘制特点,都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以便于学者开发利用旧海关地图。

  • 札记
  • 札记
    吴同
    2022, 42(4): 138-14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伪齐时,更渑池县为“沔池”,以避金太祖完颜旻讳。“渑”字为多音字,作县名时音弥兖切,本不涉及避讳,金人亦不避此字。但伪齐为取悦上国,仍将“渑”(又音武尽切)字定为避讳字,并就近借用同音且民间已有书写习惯的“沔”字替代。金朝重新统治河南后并不严格避“渑”字,但要改回县名多有不便,“沔池”遂作为官方正式称名,于有金一代沿用,并于后世成为该县别名,与“渑池”兼用、混用。故新、旧点校本《金史》凡底本为“沔池”而改作“渑池”者,均应回改。凡文献所见“沔池”,如无充分版本依据,均不宜臆改为“渑池”。

  • 札记
    葛小寒
    2022, 42(4): 142-14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明史·地理志》“南京”“河南”条目下府县有七处记载疑误,分别是: 扬州府海门、苏州府嘉定、宁国府、开封府沈丘、开封府禹州、归德府夏邑、怀庆府河内。通过相关考证,对以上疑误进行勘订,可进一步复原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原貌。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苗鹏举, 韩昭庆
    2022, 42(4): 147-14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