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阐释结构主义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是卡尔·索尔(Carl O. Sauer)的《景观的形态》。
③③ Carl O. Sauer,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25, Vol.2, No.2, pp.19-54.
该文发表于1925年,是经典地理时期最为系统的一篇关于科学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论文。
索尔认为,从现象学角度看,所有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地理学是关于地方(area)或区域(region)的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理现象以及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即区域分异规律(differentiation)。地理景观(landscape)是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最好表述,地理景观与艺术家、画家所展现的景观不同,它不是个体的,而是基于众多个体景观的普遍综合,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的地理基本特征,即区域地理综合体。 “景观具有生物的属性,如果我们不把景观看作是一个生物体,不是从土地与生命相互联系的角度去理解它,我们也就不可能彻底理解一个地方的性质。”
④④ Carl O. Sauer,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25, Vol.2, No.2, pp.19-54.
形态学研究方法最早被歌德提出,随之被运用到生物学、植物生态学。形态学方法在德国地理学界被A.彭克(Albrecht Penck)、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运用到地貌学,以重建地表形态的发生、发展过程。帕萨格(Siegfried Passarge)关于自然地理形态学的研究引人注目,并开创性地提出文化景观概念,为形态学的地理学研究指出新方向。
开展地理景观的形态学研究,首先要排除主观影响,开展全面、系统、客观的描述,这是开展区域景观形态分析的基础。从形态学角度看,地理景观由地理要素(forms)构成,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一个是立地(site),包括一个地方从地形、气候到生态环境的全部自然条件;另一个是人类活动,也就是人类在地表留下的印记。因此,地理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者之间不是二元的、分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体。“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方面,文化景观是由一组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而产生的,文化是动力,自然景观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不是二元的,而是相互统一的。”
①① 邓辉:《世界文化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7页。
地理景观不仅具有空间关系,更有时间关系。自然景观发展历史长久,经过了不同演变阶段;文化景观是地理景观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地理学研究的起始点。地理学研究始于人类影响地球表面的时刻,是文化景观的开端,也是地理学与地质学的分界线。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景观,地理学就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文化景观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以及研究人类在文化的影响下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索尔的景观形态学理论反对环境决定论,强调文化对环境的选择。索尔认为,地理学可以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并强调历史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关于历史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及如何开展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索尔在其名篇《历史地理学序言》
②② Carl O. Sauer, Foreword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41, Vol.31, No.1, pp.1-24.
中有系统而具体的阐释。他的《景观的形态》《历史地理学序言》两篇文章全面阐释了美国伯克利学派关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
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惠特西(Derwent Whittlesey)根据其在黑石河谷的研究工作,首次提出“连续占领”概念,并在其《连续占领》
③③ Derwent Whittlesey, Sequent occupanc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29, Vol.19, No.3, pp.162-165.
一文中做了系统阐释。惠特西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形成和谐、有机的关系。人类在地表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占领土地、改变地表,其过程是连续的,产生的文化景观也是连续的。揭示区域文化景观的复杂性,仅仅采用现状描述的方法是不够的,只有采用发生学方法才能揭示区域文化景观的成因和内在机制。将区域文化景观的空间差异视为纬线,文化景观的时间变化视为经线,经纬交织,时空交织,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景观。地理学家通过发生学的“连续占领”研究追溯文化景观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其成因与内在机制。惠特西的“连续占领”理论强调从发生学角度分析不同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区域自然要素分析、区域文化要素分析,以及区域自然、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1929年,普林斯顿·E.詹姆斯(Prestoen E. James)也选择黑石谷地区,使用“连续占领”方法,对谷地内的文化景观进行系统研究。
④④ Prestoen E. James, The Blackstone Valley: A study in chorography in Southern New England,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29, Vol.19, No.2, pp.67-109.
其具体区域调查和定量分析工作的程序如下:
(1)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选择40英里×4英里的范围为研究区。研究区属于南新英格兰高地,气候类型为中温带海洋性气候。白垩纪为海侵山前准平原;第四纪为冰蚀高原,冰川作用强烈。岩石主要为前寒武纪结晶岩、中生代砾岩、第四纪碎屑岩。地貌类型分为谷地、中坡度地、平顶高地、鼓丘高地。土壤为壤质土和砂质土。植被为橡树—核桃阔叶林,降水量约1 000毫米。
(2) 利用追溯的“连续占领”方法,复原三种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变化过程:
① 土著印第安人文化景观: 印第安人的季节性聚落主要分布在湖泊低地的高丘,以及高地的顶部;迁移农业分布在中坡度的谷地;渔猎活动季节性地集中在谷底河流跌水处。
② 白人农业文化景观: 白人农业聚落分布在高地;农田也集中在高地,为壤质土壤分布地区;森林被砍伐,土地被开垦,土壤下埋藏的砾石被挖出,堆积在新开垦的农田周边,形成独特的石墙。交通道路、耕地、石墙、牧场、林地,构成殖民农业文化景观。
③ 城市文化景观: 以纺织业为主的早期工业,集中在河流沿线。水力资源丰富的地点率先出现磨坊(mill),然后扩展成工业区。沿河流开凿运河,水运随之发展。由于水力资源有限,加之季节性断航,引发铁路的发展。农业文化景观逐渐淡出,城市文化景观成为主导。
(3) 景观结构的样地调查与“连续占领”分析: 作者将研究区内的景观结构(landscape formation)分解为“立地”(site)和“土地覆盖”(cover)两种。前者分为4类,后者分为5类,两者在研究区内的实际组合有16种,其中4种为城市谷地组合、农田高地组合、林地坡地组合、村落高地组合,构成主导景观类型。詹姆斯的黑石谷研究是立足于现代景观的“追溯法”研究,通过现代地理景观结构的样地统计和分析,结合“连续占领”复原,揭示出黑石谷现代地理景观形成过程与内在机制。
1936年,英国历史地理学家达比(Henry C. Darby)首先提出“水平横剖面法”概念。
①① Henry C. Darby (ed.),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ngland Before A.D. 18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6.
1946年,他在就任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主任的演讲中做了简要说明
②② Henry C. Darb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eography: An Inaugural Lecture Delivered at Liverpool on 7 February 1946, University Press of Liverpool, 1947.
,正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做了全文翻译
③③ 达比著,侯仁之译:《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益世报》1947年3月18日,“史地周刊”。
。1953年,针对哈特向关于地理学是空间科学、历史学是时间科学的观点
④④ Richard Hartshorne,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A critical survey of current thought in the light of the past,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39, Vol.29, pp.187-188.
,达比在《关于地理与历史的关系》
⑤⑤ H. C. Darby, On the relations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 Transactions and Paper,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53, No.19, pp.1-11.
一文中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方法论做了更为系统的阐述。
达比认为,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过去的地理。要理解特定时期的历史情况,就必须了解那个时期的地理状况。现代地理环境与历史时期有差异,这就需要历史地理学家复原过去的地理场景。唯有了解过去的地理,才能真正了解历史;只有重建过去的地理舞台,才能够了解过去的人们是如何在这个舞台上生活和活动的。
在重建过去地理的工作中,历史地理学家依靠的材料是历史的,而研究的方法是地理的。在重建过去地理的工作中,水平横剖面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历史地理工作者可以采用水平横剖面(horizontal cross section)方法,通过一系列横剖面的重建(reconstruction)来复原某一地区的地理景观变化过程,从而对现代地理景观做出发生学的解释。
当代地理景观是过去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气候、地形、土壤、动物等地理要素,人类对地理景观的改造尤其显著和重要。在研究方法层面上,纵向专题法能有效解释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但会失去地理景观的整体性,需要在研究中特别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如研究聚落变化,需注意其与土地开垦、河流疏浚、森林砍伐的联系。解读历史文本不能仅依赖阅读,更需要通过实地观测和广泛的野外实地考察,这是历史地理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
达比的实证研究基本都属于区域研究。《沼泽的疏浚》
①① H. C. Darby, The Draining of the Fe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0. H. C. Darby, The Changing Fen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是关于区域景观变迁史的研究。七卷本《清册地理》(
Domesday Geography)是基于《清册》(
Domesday Book)记录复原的1086年的英格兰水平横剖面。
②② H. Clifford Darby (ed.), The Domesday Geography of Easter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2. H. Clifford Darby (ed.), The Domesday Geography of Midland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4. H. Clifford Darby (ed.), The Domesday Geography of South-East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2. H. Clifford Darby (ed.), The Domesday Geography of Norther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2. H. Clifford Darby (ed.), The Domesday Geography of South-West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H. Clifford Darby (ed.), Domesday Gazette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H. Clifford Darby (ed.), Domesday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1800年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
③③ Henry C. Darby (ed.),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ngland Before A.D. 18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6.
《1600年前的新英格兰历史地理》
④④ H. C. Darby (ed.), A New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ngland before 16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和《1600年后的新英格兰历史地理》
⑤⑤ H. C. Darby (ed.), A New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ngland after 16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也都是基于水平横剖面法和纵向专题法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水平横剖面法经过侯仁之的推介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⑥⑥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横剖面方法也被美国学者采用,拉夫·布朗(Ralph H. Brown)的《美国之镜》
⑦⑦ Ralph H. Brown, Mirror for Americans: Likeness of the Easter Seaboard, 1810,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1943.
就是采用横剖面法的区域历史地理著作。全书分为14章,通过虚拟人物“基石”(T. P. Keystone)的眼睛,“看到”了精细复原的1810年美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景观。与达比的复原工作对比,布朗的资料更现代、更丰富,其复原的地理景观也更准确、更真实。《美国历史地理》
⑧⑧ Ralph H. Brow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Inc., 1948.
是布朗的另一部区域历史地理著作,全书共分为6个部分、29个章节,始于1497年北美大陆探险,终于1870年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美国形成。领土扩张、印第安土地上的殖民主义经济开发是贯穿本书内容的主线,具体包括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渔业、农业、采矿业、森林采伐业发展,以及城镇兴起、水陆交通分布等内容。从研究方法上看,也是一系列的、不同区域的横剖面复原的缀合,这些横剖面按照时间早晚,从东部到中部,然后到西部,层层推进,绘制出一幅美国地域文化空间形成过程的完整图景。
“历史地理学就是研究穿过时间的地理变化”,这是1954年克拉克(Andrew H. Clark)为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编写的《美国地理学: 成果与展望》
⑨⑨ Andrew H. Clark, Historical Geography//Preston E. James and Clarence F. Jones (ed.), American Geography: Inventory and Prospect,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54, pp.70-105.
一书“历史地理学”条目所写的定义。克拉克的观点受到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的影响,为符合哈特向关于地理学是空间科学的界定,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学科边界做了极其严格的规定。
克拉克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关于“穿过时间的地理变化”(geographical change through time)的研究,发生学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的核心。发生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追溯过去,但这不意味着要找出一个过去的原因来解释现在的存在。历史地理学者应该把任何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都视作连续复杂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一个点,发生学研究就是要聚焦于变化的过程。对现代景观的理解只有通过作用过程的研究才能实现。对于过去的研究不是为了寻找起源点,而是基于了解形成现在景观的作用过程。
任何研究过去地理或者是穿过时间的地理变化研究都属于历史地理学。其性质不由研究题目决定,而是由其特殊的研究程式决定。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时间界限划分并不是特别严格和重要。将研究起点定位在从历史时期开始,这是基于使用文字材料的考虑,但从考古学对过去的复原来考虑,这种起始点划分则无意义。现代与过去的划分是高度主观的。在实际工作中,历史地理学家的时间起点很少超过晚更新世,因为没有人类的时段是历史地理学家没有兴趣的。
地理学与历史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截然不同。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历史地理学关注的则是区域分异,以及区域分异穿过时间的变化。地理历史(geographical history)或地理的历史(history of geography)都不属于历史地理学,从地理角度解释古代人类社会的研究是属于历史学的,它是从地理的角度研究历史。开展历史地理研究需要专业的训练。文献训练是必需的,自然地理学、地图学、考古学、人类学的知识也都需要掌握。历史地理研究还需要野外训练,学会野外观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文献记录对比,做出综合分析。
克拉克认为,达比的横剖面方法虽然可以展示区域地理景观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仅仅是时间段之间的变化(change between time),历史地理学应该揭示出穿过时间的地理变化。为实现这个目标,他编写了《三个世纪的岛屿: 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聚落和农业历史地理》
①① Andrew H. Clark, Three Centuries and the Island: A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Settlement and Agriculture in Prince Edward Island,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59.
,该书是按照“穿过时间的地理变化”为指导思想的区域历史地理著作。作者绘制了155幅复原图,主要是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图、聚落分布图、农业土地利用分布图,以展示欧洲移民社会的经济活动在300年间的连续变化过程。克拉克提出的历史地理学方法论和《三个世纪的岛屿》的具体实践,本质上是为了把历史地理学纳入哈特向的地理学空间科学研究体系,通过严格限定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界线、研究方法,使其成为地理学的组成部分。
1923年,巴罗斯(Harlan H. Barrows)提出地理学就是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的观点
②② Harlan H. Barrows, Geography as human ecolog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23, Vol.13, No.1, pp.1-14.
,认为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巴罗斯认为,人类并不是简单地受到自然环境控制或影响,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是通过文化来响应或适应的。
索尔领导的伯克利学派更是非常重视人地关系研究。其倡导的景观形态学研究通过发生学视角来研究人地关系,尤其是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植被生态系统的关系。尽管索尔的学术兴趣非常广泛,但其代表性成果都围绕着人地关系中文化生态这个主题,如《农业起源与传播》
①① Carl O. Sauer, 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Dispersals, Bowman Memorial Lectures, Series 2,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New York, 1952.
《早期的西班牙加勒比地区》
②② Carl O. Sauer, The Early Spanish Mai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收入其论文集《土地与生命》
③③ John Leighly (ed.), Land and Lif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3.
中的大多数学术文章,以及其指导的克拉克关于殖民主义活动对新西兰南岛自然环境影响的博士学位论文,都属于人地关系的文化生态研究
④④ Andrew H. Clark, The Invasion of New Zealand by Peoples, Plants and Animals: The South Island, New Brunswick, N. 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49.
。
1956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召开了第一届纪念乔治·马什(George P. Marsh)国际学术研讨会,这在北美环境保护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索尔在其题为《人类对地球的改造》
⑤⑤ Carl O. Sauer, The agency of man on the Earth//William L. Thomas Jr. (ed.), Man’s Role in Changing the Face of the Eart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的大会主旨报告中系统深刻地总结了全新世以来人地系统的变化过程。一是早期农业发生、传播与气候、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协同发展过程。二是殖民主义时期对新大陆环境的改造,即欧洲农业代替土著农业。甘蔗、咖啡、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引入对热带地区的土地造成很大破坏;玉米、小麦在大草原地区发展,人们使用犁具开垦草原,从草原获取廉价农产品。但新的农业模式对北美大草原、南美潘帕斯、非洲、南俄罗斯、澳大利草原造成了普遍的环境破坏。三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现代农业、工业、城市对环境造成破坏。资本主义商业农业是对土地的掠夺,不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土地成为投机的对象而不是生存的依靠。生产、消费成为社会发展的标准,提高生活标准成为追求物质生活的口号,造成了全球环境破坏。《人类对地球的改造》是从文化生态视角对全新世以来人地关系的系统总结,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环境恶果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其学术思想对以后的“文化生态学”“环境史”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发和引领作用。
20 世纪70年代,“文化生态学”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方向。
⑥⑥ B. L. Turner II, The specialist-synthesis approach to the revival of geography: The case of cultural ecolog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89, Vol.79, No.1, pp.88-100.
1980年,“文化生态学”正式列入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的研究领域。
⑦⑦ Karl W. Butzer, Cultural ecology//G. L. Gaile and C. J. Willmott (eds.), Geography in America, Columbus: Merrill Publishing Co., 1989, pp.195-198.
卡尔·布泽(Karl W. Butzer)认为,文化生态学的思想源头有两个,一个是美国芝加哥学派,以巴罗斯为代表;一个是伯克利学派,以索尔为代表。相较而言,芝加哥学派的影响比较间接,趋向经济社会的地理研究;伯克利学派的影响则更为直接,索尔注重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分析,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而适应、改造自然景观的结果。“文化生态学”继承了索尔的发生学文化景观综合研究传统,但更加重视文化群体、个体对环境的认知、环境适应战略的形成机制的研究。
卡尔·布泽作为文化生态学的学术带头人,其早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环境考古
⑧⑧ Karl Wilhelm Butzer, Environment and Archa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Pleistocene Geography,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4.
(1973年,侯仁之全文翻译了《环境和考古》第一章
①① 侯仁之译:《史前期的环境、地理学与生态学》,侯仁之:《唯有书香留岁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第545—554页。
以指导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的发展)。20世纪80—90年代的北美文化生态学以地理学、人类学为学科支撑,借鉴生态学、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的方法和范式开展文化的环境适应过程研究。按共时性和历时性原则,文化生态学分为现代研究和古代研究两类,一是对现代传统社会开展社会学调查研究,二是对古代传统社会开展环境考古研究。两类研究对象均分布在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东南亚地区。其中有关古代传统社会的“古地形研究”“水利系统研究”“人口变化研究”与历史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环境变迁研究的联系最为直接。
《摩门文化区: 美国西部地理方略与模式,1847—1964》
②② Donald W. Meinig, The Mormon culture region: Strategies and patterns in the geography of the American West, 1847-1964,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65, Vol.55, No.2, pp.191-220.
是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地理系教授唐纳德·梅尼(Donald W. Meinig)关于宗教文化区的典范研究案例,他运用发生学方法对1847—1964年美国西部摩门教文化区的时空变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创性地对摩门教文化区做了具有等级性、动态性的空间划分。
梅尼认为,美国西部的摩门教文化区始于“蜜蜂州”(Deseret)。1847年,在第二代宗教领导人布瑞格·杨(Brigham Young)的带领下,摩门教徒进入犹他州地区,随之规划建立“蜜蜂州”。蜜蜂州设定的空间范围北至哥伦比亚河流域分水岭,南至科罗拉多河流域的吉拉河(Gila River),东至大陆水系分水岭,西至内华达山脉岭脊。随后的100多年时间,摩门教文化空间经历了扩张与收缩、异教徒的入侵与争夺,最终形成以沃萨奇绿洲(Wasatch Oasis)为核心,以人口密集村庄、集体农业为依托的宗教文化区。异教徒的空间入侵造就了工矿、铁路、商业等文化景观,与摩门教以集体农业村落为主导的文化景观交叉,形成特殊的二元空间结构。
梅尼基于时间变化、空间扩张与收缩过程的发生学分析,对摩门教文化区的空间范围和等级结构进行了划分。从文化区中心至边缘,分别划分为“核心区”(core)、“主导区”(domain)、“影响区”(sphere)三个等级层次。“核心区”以盐湖城为核心,南北延伸各65英里,集中了摩门教总人口的40%;“主导区”北部到爱达荷州斯尼克河(Snake River)上游,南部到内华达州维珍河(Virgin River)下游,汇集了摩门教人口的28%;“影响区”为摩门教影响的边缘地区,北部延伸至俄勒冈州东南,南部至亚利桑那州以南,拥有摩门教人口的13%。核心区、主导区、影响区,构成摩门教文化区的分布范围和等级结构。除摩门教主体文化区外,梅尼还划出三个小飞地,以及位于太平洋沿岸的第四个摩门教文化区,他称其为摩门教盐湖城—洛杉矶轴线的西向延伸。
与文化地理学家泽林斯基划分的摩门教文化区对比,梅尼基于发生学研究的宗教文化区划分,克服了前者静态划分的不足,展示了文化区的动态性与层次性,区分出文化区的空间变化与宗教影响力的空间梯度递减性。梅尼的摩门教宗教文化区在空间上具有不连续性,这与自然地理区划分的区域共轭性原则是截然不同的,值得注意。
结构主义方法论在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中也被普遍应用,最为著名的是以英国学者康赞(M. R. G. Conzen)为代表的城市形态学派,其名著《诺森波兰地的安尼克: 城镇设计的研究》
①① M. R. G. Conzen, Alnwick, Northumberland: A study in town-plan analysis, Transactions and Papers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60, No.27, pp.1-122.
就是结构主义城市形态分析的典范。吉米·怀特汉德(Jeremy Whitehand)认为其城市形态学(urban morphology)思想发轫于19世纪末的德国地理学。
②② Jeremy W. R. Whitehand, Urban morphology//M. Pacione (ed.), Historical Geography: Progress and Prospect, New Hampshire: Croom Helm Ltd, 1987, pp.250-276.
康赞城市形态学研究是基于地块(plot)单元,结合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大比例尺空间形态分析。康赞认为,城市形态是由街道(streets)、街区(blocks)、地块(plots)、建筑纹理(building fabric)、边缘带(fringe belts)、固结线(fixation line)等要素构成,城市形态学研究就是要揭示出城镇平面格局(town plan)的空间结构与变化过程。
1986年,康赞明确提出城市形态发生学(urban morphogenesis)
③③ M. R. G. Conzen, Thinking About Urban Form: Papers on Urban Morphology, 1932-1998, Oxford: Peter Lang AG, 2004, pp.60-77.
概念,更加强调城镇景观的形态变化过程研究。他认为,开展形态发生学研究需要建立时间框架,即形态期(morphological periods)序列,不同阶段的形态期分别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并与城镇平面格局、建筑与土地类型、功能建筑类型、技术条件等因素相联系。该理论将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形态三维空间与发生学时间维度结合,从而构成城市形态的四维研究系统。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城市形态复原与分析,揭示城市变化过程,找出城市变化特征,从而为城市规划提供形态学依据。
詹姆斯·万斯(James Vance)的《连续的城市: 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
④④ James E. Vance, Jr., The Continuing City: Urban Morpholog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
,是一本可以与路易斯·芒福德的名著《城市史: 起源、变换、前瞻》
⑤⑤ Lewis Mumford,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 New York: Harcourt, Inc., 1961.
相媲美的城市历史地理著作,其时间跨度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从城市形态发生学的角度,结合技术与交通的分析,对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欧美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成为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