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

修订本《辽史·地理志》点校献疑

  • 范英杰
展开
  •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范英杰,男,1990年生,山西祁县人,博士,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西域出土文献与丝绸之路、历史民族地理等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1-12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7-16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丝路古道新疆段遗迹考察与中华民族‘三交’史文物文献整理研究”(23VJXT016)

Textual Research Notes on the Revised Edi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Records of Liao Shi

  • Fan Yingjie
Expand
  •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China

Received date: 2023-01-12

  Online published: 2025-07-16

摘要

《辽史·地理志》所载地名和建置沿革信息多有舛误,中华书局2016年点校修订本仍有漏校,不少问题未见辨正。检出十余条可疑史料,并逐一予以考辨。

本文引用格式

范英杰 . 修订本《辽史·地理志》点校献疑[J].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 45(2) : 150 -156 .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015

Abstract

The Geographical Records of Liao Shi contains errors regarding place na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2016 revised edition published by Zhonghua Book Company still exhibits oversights in collation, with many issues remaining uncorrected. This paper identifies over ten questionabl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examines them through textual research.

元修《辽史·地理志》(简称“《辽志》”)以陈大任旧《辽志》为主体框架和核心蓝本,并抄撮宋朝《国史·契丹传》《阴山杂录》《契丹国志》等书加以扩充,所记辽代地理沿革最为系统全面,对辽史和历史地理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其虽存在不少讹误,但清季以降不断有学者加以校正。修订本《辽史》吸收了学界既有成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多所是正,然似仍有若干未尽之意。兹重点以《地理志》五京道诸府州县所在卷帙先后为序,就前人未及辨正、或已有辨正但仍有不确者,逐条予以考辨。
(1)上京道上京临潢府下:“又有······ 兴国惠民湖广济湖······”
按:“兴国惠民湖”误。罗继祖曾据《辽志》上京道庆州下所记“兴国湖”疑“兴国惠民湖”是二非一,修订本未参取。今再补一证,即《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六下《边防·蕃界有名山川》载:“小盐泊,周围百里······契丹更名惠民湖。”另《辽志》“惠民湖”后之“广济湖”系由“大盐泊”更名而来。可见“惠民湖”与“兴国湖”无涉。此条“兴国”后应补一“湖”字,且与“惠民湖”应分别标专名线,作“ 兴国〔湖〕惠民湖”。
(2)上京道龙化州下:“本 北安平县地。”
按:“汉北安平县”误。考《汉书·地理志》辽东郡西安平县下“莽曰北安平”,《辽志》上京道上京临潢府下所记同。可知“汉北安平县”应为“汉西安平县”,盖《辽志》编修者在裁剪史料时节略不当致误。
(3)东京道开州下:“ 薛仁贵高丽,与其大将 温沙门熊山,擒善射者于 石城,即此。”
按:“战熊山”误。考《旧唐书·薛仁贵传》“又与梁建方、契苾何力于辽东共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仁贵匹马先入······高丽有善射者,于石城下射杀十余人,仁贵······便生擒之”,《册府》等亦均作“横山”。《辽志》头下军州横州、东京辽阳府各有一“横山”,薛仁贵与温沙门交战之地“横山”,或即其一。“熊山”实为县名,隶东京道宗州,在“石熊山之阳”
(4)中京道兴中府下:“ 武德初,改 营州总管府,寻为都督府。 万岁通天中,陷 李万荣。······ 开元四年复治 柳城。八年西徙 渔阳。十年还 柳城。”
按:“李万荣”误。该名又见于《辽志》南京道营州广宁县下,校勘记:“原作‘李万营’,据本书卷六三《世表》及《旧唐书》卷一九九下、《新唐书》卷二一九《契丹传》改。”此亦不妥。
首先,核《辽史·世表》有“敖曹孙曰万荣”“万荣”而无“李万荣”,且称“大帅孙敖曹”。复核《旧唐书》“契丹有别部酋帅孙敖曹······至曾孙万荣”,《新唐书》“其大酋孙敖曹······有孙曰万荣”,则万荣为孙敖曹之后,亦当姓孙。李慎儒言:“李万荣者,契丹国唐时达呼尔氏当国之主,降唐赐姓复叛者也。达呼尔氏,原作大贺氏。”然考《旧唐书·契丹传》“契丹······其君长姓大贺氏。······(贞观)二十二年······以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府、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契丹有别部酋帅孙敖曹······至曾孙万荣······万岁通天中,万荣与其妹壻松漠都督李尽忠······据营州作乱。尽忠即窟哥之胤”,可知大贺氏被赐李姓实乃窟哥、李尽忠一系,而非契丹“别部”孙敖曹、万荣一系。
其次,关于契丹陷营州事,其他唐宋史籍皆言陷营州者为李尽忠和孙万荣。考“李万荣”之史源,《太平寰宇记》(简称“《寰宇记》”)河北道营州下与《辽志》此条文字高度相似,前者盖为后者所本。又《旧唐书·地理志》(简称“《旧唐志》”)河北道营州上都督府下:“武德元年,改为营州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万岁通天(二)〔元〕 年,为契丹李万荣所陷。”《寰宇记》应踵袭此误。
最后,检《通典》“唯契丹······其帅李尽忠、孙万荣陷营州”“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反叛,攻陷营府”,皆将二人连名书写,《旧唐志》“李万荣”或采录于此。致误之由,疑因“李尽忠孙万荣”连缀,而被误会“万荣”乃“李尽忠”之孙。
综上,《辽志》两处“李万荣”均当正作“李尽忠、孙万荣”,盖其所承史源已误。另,此条“十年”亦误。考《旧唐志》作“十一年”,核《寰宇记》亦作“十一年”
(5)南京道南京析津府潞县下:“ 武德二年置 元州, 贞观元年州废,复为县。”
按:“元州”误。张修桂、赖青寿曾指出“元州”当作“玄州”,并认为“元”字系避清讳改。考《旧唐志》河北道幽州大都督府下“(武德)二年,又分潞县置玄州······贞观元年,废玄州,以渔阳、潞二县来属”及河北道蓟州渔阳县下、《新唐书·地理志》(简称“《新唐志》”)河北道幽州潞县下等皆作“玄州”
另,《辽志》南京道南京析津府檀州下“后周改为元州”,析津府蓟州下“隋开皇中徙治玄州总管府,炀帝改渔阳郡”,分别作“元州”“玄州”。考《隋书·地理志》渔阳郡下“开皇六年徙玄州于此,并立总管府”,安乐郡下亦载“后周改为玄州”及开皇年间“州徙”之事,可知当以“玄州”为是。
(6)南京道南京析津府安次县下:“本 旧县,属 渔阳郡。······ 开元二十三年又徙 耿就桥行市南。”
按:“渔阳郡”误。考《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可知安次县在西汉时属渤海郡,东汉改隶广阳郡。
“耿就桥”误。《辽志》此处当本于《寰宇记》河北道幽州安次县下“开元二十三年又自常道城东移就耿桥行市南置”。史乘载叙行政治所迁移,惯用“移就”或“自······移就······置”,此类例证在《寰宇记》中甚夥,如河东道大通监交城县下:“唐天授二年,长史王及善自山北古交城移就却波村置。”兹不赘举。相比之下,“自······移就······置”更为规范。故“耿就”当系“就耿”之倒误,应予乙正。所谓“耿桥”应是以姓名桥,唐代还有类似名称,如河北道贝州永济县的“张桥行市”
(7)南京道易州涞水县:“本 ( ) 〔遒〕县,今县北一里故 ( ) 〔遒〕城是也。 元魏移于故城南,即今县置。”
按:“元魏”存疑。考《寰宇记》河北道易州易县下“废涞水县······今县北一里故遒城是也。后汉移于故城南,即今涞水县所理”,但作“后汉”而非“元魏”。《魏书·地形志》范阳郡遒县下有“南北二遒城”,但未言及移置时间。
(8)西京道西京大同府天成县下:“ 武德五年置 定襄县, 云中置。”
按:“武德五年”误。考《元和志》河东道忻州定襄县下“武德四年,分秀荣县于汉阳曲城重置定襄县”,《旧唐志》等皆同,可知应为“武德四年”。
(9)西京道德州宣德县下:“本 桐过县地,属 云中郡,后隶 定襄郡, 末废。 高齐紫阿镇。”
按:“紫阿镇”误。李慎儒曾指出“紫阿镇”当作“紫河镇”,而未详所据。考《寰宇记》云州云中县下“金河水”条引《郡国志》载:“云中郡有紫河镇,界内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曰金河。”“紫河镇”另见于《北史·隋本纪》《隋书·突厥传》。“阿”“河”盖形近而讹。
(10)西京道丰州下:“ 大业七年为 五原郡义宁元年太守 张逊奏改 归顺郡。”
按:“张逊奏改归顺郡”误。考《寰宇记》关西道丰州下“大业七年罢州,以为五原郡。义宁元年,太守张逊以郡归顺”,当即此处所本。然“张逊”应为“张长逊”。考《旧唐书·张长逊传》“及义旗建,长逊以郡降,授五原太守”,明言张长逊降唐后被授以五原太守,则《寰宇记》“以郡归顺”即以五原郡归顺李唐,非别有“归顺郡”之名。《辽志》此条既有袭《寰宇记》之误,又有编纂之失。另,关于张长逊归顺时间,《新唐书》载为义宁二年(618)四月己卯
(11)西京道云内州下:“本 中受降城地。······有 威塞军古可敦城大同川天安军永济栅安乐戍拂云堆。”
按:“威塞军”疑误。辽时并无“威塞军”。据《新五代史·职方考》“新州,唐同光元年置威塞军”,可知“威塞军”为后唐所置。但新州非唐中受降城之地。仔细寻绎不难发现,此条所录地名皆为唐代漠南古地名,实际采自《新唐志》关内道中受降城下所记地名:“有拂云堆祠。······又有横塞军,本可敦城······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军,大同川之西有天安军······天德军,乾元后徙屯永济栅,故大同城也。······北有安乐戍。”可知“威塞军”应为“横塞军”。
(12)西京道天德军下:“本 中受降城 开元中废 横塞军,置 天安军大同川乾元中改 天德军,移 永济栅,今治是也。······又有 牟那山, 钳耳觜城在其北。”
按:此条有三处讹误。其一,废横塞军非“开元中”事。考《旧唐书·郭子仪传》“天宝八载,于木剌山置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十三载,移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于永清栅北筑城,仍改横塞为天德军”,可知横塞军置废均在天宝年间。又《元和志》关内道天德军下“天宝八年,张齐丘又于可敦城置横塞军······十二年,安思顺奏废横塞军,请于大同川西筑城置军”,《寰宇记》等亦均载横塞军置于天宝八载(749)、天宝十二载废。可知“开元中”实应为“天宝中”。其二,“乾元中”误。关于“天安军”更名“天德军”的时间,《元和志》等均作“乾元后”,而非“乾元中”。其三,“又有 牟那山, 钳耳觜城在其北”标点有误。若依此理解,则有所谓“钳耳觜城”在牟那山北。厉鹗言牟那山“近有钳耳觜城及秦长城”,陈汉章云:“钳耳觜城,案即《元和志》敬本故城,在中受降城北四十里。”皆误。考《元和志》关内道天德军下“按天德旧城······今之永清栅,即隋氏大同旧城理······其城居大同川中,当北戎大路,南接牟那山钳耳觜,山中出好材木”,可知“钳耳觜”并非城名。又《寰宇记》关西道天德军下“其城则隋大同城之旧墟,在牟那山钳耳觜之北”,亦可证所谓“钳耳觜城”实为误解。盖“城”即天德军旧城,“牟那山钳耳觜”在城南,故曰“城在其北”。综上,《辽志》此处当校正作:“本 中受降城 天宝中废 横塞军,置 天安军大同川乾元后改 天德军,移 永济栅,今治是也。······又有 牟那山 钳耳觜,城在其北。”
(13)西京道朔州马邑县下:“ 开元五年,析 鄯阳县东三十里置 大同军,倚郭置 马邑县。”
按:“析鄯阳县东三十里置大同军”误。陈汉章曾指出大同军非开元五年(717)置。考《旧唐志》河东道朔州马邑县下“开元五年,分善阳县于大同军城置”,可知开元五年实为置马邑县于大同军城内之年。嵇训杰以为《辽志》本不误,“置大同军”之“置”字衍。亦不确。复考《元和志》河东道朔州马邑县下“开元五年,分鄯阳县于州东三十里大同军城内置马邑县”,可知“东三十里”实为“朔州”东三十里,而非“鄯阳县东三十里”。实际上,《辽志》此处应采自《寰宇记》河东道朔州马邑县下“至开元五年分鄯阳县东三十里置大同军”之语,然后者本身已误。
(14)西京道东胜州下:“ 开皇七年置 胜州大业五年改 榆林郡 贞观五年于 南河地置 决胜州,故谓此为 东胜州。”
按:此条有三处错讹。其一,“隋开皇七年”误。考《隋书·地理志》榆林郡下可知胜州置于开皇二十年。据《元和志》等记载,开皇七年实为置榆林县属云州之年。其二,关于唐初胜州之置年,“贞观五年”误。考《新唐书·太宗纪》贞观三年(629)九月丁巳“华州刺史柴绍为胜州道行军总管”,可知贞观三年已置胜州。《辽志》此处系承《寰宇记》(见下文所引)之误。其三,“南河地置决胜州”误。李慎儒、陈汉章均否定唐有“东胜州”,而对“南河”“决胜州”未置一词。考《元和志》关内道胜州下“(贞观)三年,仍隋旧理置胜州。时柴绍、刘兰破灭匈奴,夺得河南之地,因置州,以决胜为名”,《寰宇记》关西道胜州下“贞观······(五)〔三〕年仍于隋旧理置胜州。时柴绍、刘兰等破灭匈奴,夺其河南之地,因置胜州”。二者应即《辽志》此处所本。相比之下,可知《辽志》“南河”当为“河南”之倒误,应予乙正;而所谓“置决胜州”则纯属误读,《元和志》“因置州,以决胜为名”即言唐置胜州乃取决胜之意,非有“决胜州”之名。
以上对修订本《辽志》中的十余条存疑史料做了考辨,尤为突出的是有关前代地名及建置沿革的记载存在裁剪失当、理解偏颇等情况。对此类材料予以辨正,有利于避免在研究中因误引、误用而得出错误结论。以往学界在探讨《辽志》史源问题时,对其中关涉前代地名和建置沿革的史料关注不足。依本文考辨情况来看,这部分史料很大可能是陈大任旧《辽志》本已有之的内容,基本采自汉唐迄宋初的传世典籍,尤其与正史《地理志》及《元和志》《寰宇记》等相关记载具有明显的因袭关系。点校此类史料,应注重利用早期同源史料加以对勘。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