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

新见卜弥格中国地图残件初探

  • 董少新 ,
  • 祁逸伟
展开
  •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上海 200433

董少新,男,1975年生,辽宁宽甸人,博士,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东亚海域史研究;

祁逸伟,男,1995年生,北京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25-03-24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7-16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复旦大学东亚海域史研究创新团队“16—17世纪西人东来与多语种原始文献视域下东亚海域剧变研究”(22VJXT006)

A Preliminary Study of a Newly Discovered Fragment of Michal Boym’s Map of China

  • Dong Shaoxin ,
  • Qi Yiwei
Expand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Humanistic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Received date: 2025-03-24

  Online published: 2025-07-16

摘要

法国国家图书馆近年入藏了一幅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卜弥格所绘中国地图的残件,和此前发现的三种A型卜弥格中国地图稿本属于同一类型。残件上有拉丁文和中文的注文,右侧有人物主题的装饰画及说明文字。注文显示,该图在A型图稿中绘制时间最早,它以万历十四年版《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为基础,可能兼采包括利玛窦世界地图在内的多种中文文献。装饰画来自明代版画,在融入西方绘画技巧的同时基本忠实地摹绘了原作,但说明文字隐去了原画的语境,赋予图像新的故事,折射出卜弥格展现崇祯年间中国天主教情况的意图。作为卜弥格中国地图的稿本之一,新见残件展现了其制图风格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也反映了中西地理学和艺术的早期交流。

本文引用格式

董少新 , 祁逸伟 . 新见卜弥格中国地图残件初探[J]. 历史地理研究, 2025 , 45(2) : 96 -113 . DOI: 10.20166/j.issn.2096-6822.L20250095

Abstract

Th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has recently acquired a fragment of a China map drawn by Michal Piotr Boym, a Jesuit missionary who came to China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is fragment belongs to the same category as the three previously discovered Type A manuscripts of Boym’s China map. The fragment features annotations in both Latin and Chinese, and its right side is adorned with vignettes depicting human figures along with their respective captions. The annotations indicate that this particular map is the earliest among the Type A manuscripts. It is based on the 1586 edition of the Daming yitong wenwu si yamen guanzhi and may have incorporated several Chinese sources, including the world map by Matteo Ricci. The vignettes, derived from Ming Dynasty prints, faithfully reproduce the originals while integrating Western painting techniques. However, the captions omit the original contexts and assign new narratives to the images, reflecting Boym’s intention to demonstrate the state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during the Chongzhen’s reign. As one of the manuscripts of Boym’s China map, the newly discovered fragment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of his cartographic style and the early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fields of geography and art.

一、 引言

2023年8月3日,笔者收到巴黎Loeb-Larocque旧书店的邮件,得知他们有一幅卜弥格(Michał Piotr Boym,1612—1659)绘制的中国地图,将于8月19日在维希拍卖行(Vichy Encheres)拍卖。据店主介绍,这幅地图是残件,仅保留了右上部分,约占全图的四分之一,但从图像和文字介绍判断,这应该是已知的三种A型卜弥格中国地图稿本之外的第四种,其文物和学术价值不言而喻。笔者随即转告上海师范大学专门研究来华传教士地图的林宏副教授。他认为该图值得深入探究,并对其去向做了跟踪。2024年6月22日,林宏确认该图被法国国家图书馆购得。(图1)
图1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卜弥格中国地图残件
林宏已从制图学角度对新见卜弥格地图残件(以下简称“残件”)的史源、绘制方式、与其他地图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它的“绘制年代不晚于1654年初”,很可能是卜弥格A型地图中的“最早母本”,因此极具版本学价值。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着重探讨残件的注文和配图,以期从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揭示卜弥格地图的历史价值。

二、 卜弥格中国地图残件的注文

残件上有七条拉丁文注文和两条中文注文,出现于“北京”“南京”“奴儿干”“辽东”“高丽”五个地区和国家名称附近。拉丁文注文中有五条亦见于A型图稿的梵蒂冈藏本和罗氏藏本,中文注文之一见于B型图稿。现按“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顺序概括残件的注文情况(表1)。
表1 卜弥格中国地图残件注文
附近地区和国家名 语 言 主 题 另 见 于
北京 长城 梵蒂冈藏本总图和北京图(简短版本)、罗氏藏本
顺天 梵蒂冈藏本总图和北京图、罗氏藏本
南京 淮安 梵蒂冈藏本总图和南京图、罗氏藏本
奴儿干 女真、奴儿干都司
(辽东与奴儿干之间) 制图说明
辽东 辽东 梵蒂冈藏本总图和辽东图、罗氏藏本
高丽 朝鲜 梵蒂冈藏本总图、罗氏藏本
B型图稿之山东图
九条注文中,“顺天”“淮安”两条极为简短,仅仅介绍马可·波罗对其的称呼,其他七条则有一定长度。就重出的注文而言,梵蒂冈藏本总图和罗氏藏本文字完全相同,残件则与二者略有出入。
虽然残件属于新出文献,但多数注文已见于卜弥格地图的其他版本,学界对它们已有所研究。对于梵蒂冈藏本全部地图的拉丁文注文,张振辉已根据波兰学者爱德华·卡伊丹斯基(Edward Kajdański)的波兰语译文做了中译。但是,卡伊丹斯基未能辨识总图上“辽东”“高丽”两处的文字,对长城相关的注文亦存在误差,这直接影响总图译文的完整度和准确性,北京图和辽东图注文的中译也有明显的错误。其后,王永杰也翻译了辽东图上的注文,但仍不够准确。关于朝鲜的中文注文,林宏指出它来自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至于残件所独有的注文,措意者自然更少。其中的“制图说明”用上百字解释制图方法和过程,十分重要,目前除法国学者阿克塞尔·勒华(Axel Le Roy)转写了其中两个句子外,尚未见完整翻译。林宏在精细比对诸版本地图绘制细节的基础上,对卜弥格绘制中国地图的文献依据和工作流程做了全面的推论,但未能利用“制图说明”这一直接相关的史料。总体上讲,现有研究成果不能满足对残件注文识读、利用的需要。本节将列出地理类注文(顺天、淮安除外)和“制图说明”的录文和翻译并讨论其中的问题,且会就已残损的图名略作探讨。
1. 北京
拉丁文注文:
(笔迹1)Murus longissimus disterminans et defendens Sinas a Tartaris dictus uam li cim
ciam decem millium Li qui respondent sexcentis Leucis Germanicis: aedificatus fuit ex
mandato imperatoris Ci Hoam Tij regnante Cijn et Cien ab septuaginta millibus hominum
ex occasione cuiusdam somnii et inventis literis in libro cuiusdam Magi dicentibus Regnum Cijn
destructum iri a mancipiis Borealibus. Milites qui ad portentosos Muros excubabant foris
et intra millionem hominum superabant annuumque stipendium ex aerario Regis antequam Tartari
uenissent accipiebant. (笔迹2)Huius muri non meminit M. P. Venetus quod multis annis ante illius advientum
a Tartaris sublatus fuerit iterum
vero ab Hum uu Imperatore qui
illos eiecit instauratus in prae-
sentem diem durat.
【翻译】(笔迹1)一道极长的墙将中国和鞑靼人隔开并保卫中国免受其侵扰。它被称为“万里城墙”(uam li cim ciam),即一万里,等于六百德意志里格,是在秦和Cien统治的时期奉始皇帝之命由七万人建造的,(建造的)原因是一场梦,以及在某个巫师书中发现的文字说秦王国将为北方的奴隶所毁灭。驻守在这些非凡的城墙内外的士兵超过了一百万人;在鞑靼人到来前,他们从国王的府库里领取每年的军饷。(笔迹2)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没有提到过这道墙,因为在他到来的很多年前,它就被鞑靼人摧毁了。它又被驱逐了鞑靼人的洪武皇帝重建,存续至今。
残件和另两版本总图上“北京”注文的文字有一定差异(表2):
表2 残件与另两版总图“北京”注文差异
行 数 残件 梵蒂冈和罗氏藏本 解释
2 qui(阳性关系代词) quae(阴性关系代词) 残件把中文“里”的拉丁文转写视作阳性词,另两个版本则视作阴性,和“里格”(leuca)的性保持一致
3 regnante Cijn et Cien(在秦和Cien统治时期) regnante Cyn et Cien regia familia(在秦和Cien王朝统治时期)
3 septuaginta millibus(七万) octuaginta millibus(八万)
4 inventis literis inventarum literarum 语法调整,意义无差别
4 cuiusdam Magi Magi cuiusdam
5 destructum iri destruendum 语法调整
5 ad(到) ad hosce(到这些)
5 portentosos(非凡的) protensos(很长的)
5—6 excubabant foris
et intra
adeo? intra et foris excubabant 语法调整
6 millionem hominum hominum millionem
6 annuumque annuum 去掉连词“和”,两个独立句子变为一个复合句
6 Regis(国王的) Imperatoris(皇帝的) 第3行已称秦始皇为“皇帝”,此处保持一致
6—7 Tartari uenissent venissent Tartari
7 accipiebant accipienses 语法调整
7 Huius muri(单数) Illorum murorum(复数)
7 non meminit M. P. Venetus M. P. Venetus non meminit
8 a Tartaris sublatus fuerit(被鞑靼人摧毁) a Tartaris dominantibus Sinas fuerint sublati(被统治中国的鞑靼人摧毁)
10—11 instauratus in praesentem diem durat in praesentem usque diem durant restaurati 措辞调整,意义无差别
卜弥格地图对长城的种种描述还散见于他未出版的三份作品: 《关于中国边界上防御野蛮人侵犯的城墙,鞑靼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侵入中华帝国的》《中华帝国简录》和《中国事物概述》。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修长城的人数,《关于中国边界上防御野蛮人侵犯的城墙,鞑靼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侵入中华帝国的》和《中国事物概述》均作七万人,和残件一致,八万人的说法仅见于梵蒂冈和罗氏藏本。卡伊丹斯基认为《中国事物概述》原本是《中国地图册》的说明文字,但上述差异似乎表明二者并不属于同一系统。
措辞和内容之外,残件“北京”注文还在文字形态上和其他版本有重大差别。第一,梵蒂冈和罗氏藏本注文字迹统一,残件却包含两种笔迹。笔迹1字体更大、更具装饰性,且均为明显的斜体,在图上仅此一处出现;笔迹2字体较小、笔画相对平实,整体倾斜度也较小,与图上其余注文字体相似。第二,另两幅图的注文每一行长度相仿,整体布局规整,残件却有长有短。这是因为残件在绘制时仅给笔迹1的文字留出了空间,笔迹2的文字只能环绕省名“Pekim et KIM-SV seu Catay”(北京和京师,或契丹)书写。显然,笔迹2是后期补充,不在最初的规划中。
2. 奴儿干
拉丁文注文:
Nyu ulh che et Ny ulh Kan regiones semper
Sinis subditae in universum 134 loca habent et
ad orientem extenduntur ubi ab Anian freto Si
fretum est montibus separantur a borea mare habent.
【翻译】女儿直和奴儿干: 一直臣属于中国的地区,共有134个地点。它们延伸至东方。在那里,来自北方的山脉把它们和亚泥俺海峡——如果这个海峡存在——隔开;有海。
中文注文:
奴儿干都司皆女直地。元为朝里改。今设一百十四卫、二十所,其分地未详。
两条都体现出和利玛窦世界地图的高度关联性: 一是,中文注文与《坤舆万国全图》“奴儿干”的注文文字基本一致,只是“胡里改”误作“朝里改”;二是,利玛窦图也标出了“亚泥俺峡”,而且在女直、奴儿干以北绘制了数条南北向山脉,将其与海峡西岸上的狗国、亚马是里、诸室韦等地分隔开来。
3. 辽东
拉丁文注文:
Terrae Leyautorum meminit S. Ant-
ninus Archiepiscopus Florentinus
3 p. hist. t. 19 refert illam esse orien-
talem respectu Tartariae.
【翻译】佛罗伦萨大主教圣安东尼诺的史书第3卷第19节提到过辽东人的土地,称它在鞑靼的东方。
梵蒂冈藏本总图与罗氏藏本和残件内容一致,但梵蒂冈藏本辽东图在此句之前加了“Leao tum Regio ad xantum pertinens”(辽东,隶属于山东的地区)。王永杰指出,卜弥格此处引用的是圣安东尼诺(1389—1459)的《编年史》(Chronicorum Opus),而后者自陈其信息源于柏朗嘉宾(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约1185—1252)。圣安东尼诺对此的记载是:“东方的各地区中有一片被称为蒙古或鞑靼的土地,位于人们认为东方与北方交汇的地区。在它的东方有‘辽东人’(Leytaorum)和肃良合人的土地。”这两句改写自柏朗嘉宾《蒙古行纪》第一章。此处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卜弥格写的是“Leyautorum”,和圣安东尼诺的拼写不同;第二,柏朗嘉宾原文说的是“契丹人和肃良合人”。王永杰已经注意到这两点,却未做讨论。实际上,圣安东尼诺的“Leytaorum”就是柏朗嘉宾的“契丹人”(Kytaiorum)之形讹,与“辽东人”无关。卜弥格再次转引错误,造成欧洲人似于15世纪前期就已明确知晓中国“辽东”的假象。
4. 高丽
拉丁文注文:
Refert
meminit regnum Cauli fuisse acce-
ptum bello a Tartaris. M. P. Venetus.
li [1?] 62. quod
Correa
Dicitur
【翻译】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第1卷第62章提到高丽王国曾被鞑靼人以武力征服。该国现被称为朝鲜。
梵蒂冈藏本和罗氏藏本此处注文作: CAVLI seu Coreae Regnum Hoc M. P. Venetus scribit Lib 1. c. 62 bello acceptum fuisse a Tartaris. Non est insula sed continens(高丽或朝鲜王国。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其书第1卷第62章写道它曾被鞑靼人以武力征服。它不是岛屿而是大陆)。和“北京”注文的情况相仿,残件此处注文的版式明显不如另两藏本规整。CA[O/V]LI(高丽)和下方的“古百济”“江原道”间距过近,留给注文的空间不足,最后两个词被迫各占一行。为了补救,作者还用线圈出注文的范围。梵蒂冈和罗氏藏本拉开上述地名的距离,避免了此类问题。
中文注文(朝鲜半岛右侧):
朝鲜乃箕子封国,汉唐皆中国郡邑,今为朝贡属国之首。古有三韩、濊貊、渤海、悉直、驾洛、扶余、新罗、百济、耽罗等国,今皆并。
和“奴儿干”的中文注文一样,这条也和利玛窦世界地图朝鲜半岛右侧的注文基本相同,与《坤舆万国全图》及B型图之山东图的差异仅在于末尾“并”后脱漏“入”字。
5. 制图说明
拉丁文注文:
Leaotum regio ad Xantum provinciam pertinens, muros ea ratione
aedificatos extendit; illos Sinicus liber Sinarum Imperii itinerariae Choro-
graphiae dictus Ta min quen chi ta cyuen in tabula Leaotum separa-
ta inter aliarum provinciarum descriptiones depictos refert fuit liber
hic impressus et recognitus a magistratibus et Sinicis mathematicis
ex ordine Imperatoris Vam lie anno pim u. hoc nostro fere saeculo
omnium aliorum descriptiorum accuratissimus. et posterior ex hoc libro
nos et ex aliis sex Sinis autoribus secundum quae illos concordare
vidimus adhibitis observationibus aliquorum locorum PP Societatis
Iesu; loca Sinica situavimus. Unde diligentia nostra aliis praeferri
veretur utpote qui non unius minus recepti autoris loca Sinica vul-
gavimus sed sex annorum fere labore ac studio accurate et autores
Sinas inter se discrepantes in itinerariis distantiis contulimus
et examinavimus ex aliorum observatione atque relatione perito-
rum illorum locorum hanc sicut vides concinnavimus mappam.
atque etiam Sinicis characteribus et Europaeis locorum vocabula dedimus.
ut non solum Europaei sed ipsi Sinenses an bene situave-
rimus illorum civitates et alia loca iudices esse possent et
nostro labore perfrui aut imperfecta corrigere.
【翻译】辽东,隶属于山东省的地区,它把以那种方式建造的墙延伸出去;一部名为《大明官制大全》的中华帝国路程舆地志书将它们展示在一张与其他省份地图分开的辽东地图上。这部书由官员和中国的数学家按照万历皇帝的命令在丙午(pim u)年刊行和审阅,几乎是我们这个时代其他所有地图中最准确的。之后,基于这部书和其他六位中国作者,根据我们所见他们之间的一致之处,利用耶稣会神父对一些地方的观察,我们确定了中国各地的位置。因此,我们的精细值得被视为优于他人,因为我们没有刊布一位不太被认可的作者的中国地点,而是通过将近六年的细致工作和研究,既比较了中国作者在道路里程方面的分歧,又考察了其他了解那些地方的人的观察和报告。我们制作了这幅您现在看到的地图,并以中国和欧洲文字给出地名。这样,欧洲人和中国人都能判断我们是否很好地标定了他们的城市和其他地点的位置,并享受我们的劳动成果,或修正不完善之处。
这条注文是残件上最长的,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卜弥格地图的背景。卜弥格在文中明确说明了其核心资料来源。王永杰和林宏虽未考察此段自述,但已经充分论证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版《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是梵蒂冈藏本和残件的主要依据之一。林宏推测,该书由罗明坚带到罗马,用于绘制中国地图集;卜弥格于1653年抵达罗马后看到这部《官制》,认为其质量优于之前用于绘制B型图稿的文献,故以它为依据绘制了诸版本的A型地图。勒华最先注意到“制图说明”的表述,却误将卜弥格所说的书籍当作另一名为《大明诸司衙门官制大全》的书。明代有多种书名带有“大明官制”字样的职官地理书籍,包括: 佚名《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十六卷(嘉靖二十年焦琏等刻本),陶承庆校正、叶时用增补《重刻增补京板大明官制大全》(《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五卷(有万历十四年和四十一年宝善堂刻本),佚名《大明诸司衙门官制大全》两册(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时间不详),佚名《新镌京本校正华夷总览大明官制》七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万历间乔山书舍刻本),佚名《新锲华夷一统大明官制》(哈佛大学图书馆藏进贤堂詹林所刻本,时间不详)等。但未见注文提及的万历丙午(三十四年,1606)本。若卜弥格确系采用罗明坚带到欧洲的版本,他或错将“戌”认做“戊”,又因“戊”“午”音同误作“丙午”。
林宏指出,除了《官制》,卜弥格A型地图的绘制仍受B型地图参考资料影响,即一幅已佚的中文总图,该图又融合了“人迹图”(与梁辀、季明台、曹君义、王君甫等人所刊地图同源)和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知识。“制图说明”承认参考了《官制》以外的“其他六位中国作者”的文献,还有部分耶稣会士的实地观察。因此,尽管卜弥格两种类型的地图确实带有人迹图和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痕迹,但把这些影响的来源都归结为一幅“已佚总图”或许过于简单。卜弥格完全可能直接参考过多幅“人迹图”,如“奴儿干”的拉丁文注文明显体现了利玛窦世界地图对北亚地理的描绘,此即卜弥格接触过原图而非仅依赖已佚中国总图的证据。注文表示卜弥格在制图工作上耗时将近六年,如此长的时间足以支持他调查、比对多种资料。当然,“制图说明”提供的信息尚不足以推翻现代学者基于图像细节得出的结论,尤其考虑到其中存在不实表述——卜弥格把《官制》说成广受学者认可的官方文献,且说其中的地图是“最精确的”,显然是为凸显其资料权威性,进而提升其地图价值。这不禁令人怀疑其对自身制图劳作的描述是否可信。
还有一点,尽管这条注文仅见于残件,却和梵蒂冈藏本、罗氏藏本的其他注文密切关联。“制图说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混杂性: 主体是关于地图绘制过程的,开头却是对辽东的介绍。在梵蒂冈藏本中关于辽东隶属于山东的一句出现在了辽东图的注释中(见上文);部分对工作方法的描述则见于总图的《致读者》(Ad Lectorem),相关内容为:
Sinarum imperii Centum sexaginta regiones cum permaxi-
mis illarum urbibus Fu dictis in hac solum distriximus
mappa, alias maiores Cheu, et minores Hien civitates
in maiori ob illarum maximum numerum reservavi-
mus describendas. Metropolium quindecim regnorum, la-
titudenem et longitudinem quas instrumenta et ecclypses
observatae a PP. Soc. Jesu dederunt exhibuimus sed re-
liquorum locorum ex distantia itineraria et situ Rhom-
borum acus magneticae sicut solent plerique geographi
reposuimus. Quibus nomini Jesus adscripta vi-
deris residentias PP. Soc. Jesu intellige, ex quibus eccle-
sias plurimas atque Christianos Sinenses visitant. Characteri-
bus autem Sinicis et Europaeis loca descripsimus ut qui pe-
ritus linguae nostrum laborem spectaverit nos vera voca-
bula dedisse iudicare posset... (之后是对中文发音和图例的解释)
【翻译】在这张地图上我们只画出了中华帝国的160个区域及其最大城市“府”,其他较大的城市“州”和较小的“县”,因为其数量众多,大部分留到之后画出。我们展示出十五个王国首府的经纬度,它们得自仪器和耶稣会神父们观测到的月食,但剩下的地点是我们基于道路里程和磁针的指向确定的,就像大部分地理学家常做的那样。当您看到耶稣之名的标记时,应理解为耶稣会神父们的住院,他们从那里出发去巡访众多教堂和中国基督徒。我们还以中国和欧洲文字标注地点。这样,掌握语言的人在审视我们的工作时就能判断我们给出了真实的名称。
罗氏藏本《致读者》的语句顺序和措辞与梵蒂冈藏本略有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现有照片清晰度较低,无法仔细对比)。两图的《致读者》对制图过程的描述更为简略,但从“道路里程”(distantia itineraria)、耶稣会士的“观察”(observatae)等词语以及地图使用中欧双语的说明来看,这些描述和残件“制图说明”应存在传承关系。林宏根据注文以外的证据,提出残件是A型地图各版本的祖本。就注文而言,残件的质量都明显低于其他版本: 内容混乱(“制图说明”)、布局不当(长城、高丽)、遣词造句缺乏雕琢(长城)、字体不统一,正如林宏所说,有着鲜明的“草创痕迹”。残件在A型地图中时代最早,当无疑议。因此,“制图说明”的消失和重新组合体现出卜弥格在后续制图中对错误的修正。同时,也可以看出不同版本在信息取舍和“营销策略”上的差异。卜弥格在其他版本上不再强调中文文献的考据或文献的权威,而是突出自己的地图得自实测,且运用了西方学界熟悉的工具和方法。从“制图说明”里通过考订文献来制图,到《致读者》里依靠“科学的”地理学技术,这种转变或许与卜弥格地图出版受阻、迫切想获得欧洲读者认可有关。二者的巨大差异使后者可信度存疑。
6. 图名
残件图名较长,因地图不完整而残损,且可见修改痕迹。它写在另一张纸上,被贴在地图的上方,字母均为大写罗马体,且带有题名框(cartouche)。现存部分为:
MPERII MAPPA
NVM CATAY APPELLABATVR
前人研究只复原了一个词,将上一行复原为[Sinarum I]mperii Mappa残件现存部分的长宽大约是其原本的二分之一,可知图名两行都大致有一半残损。根据所知的其他卜弥格中国地图的拉丁文名称——梵蒂冈藏本《曾经是丝国而现在是中华君主国的大契丹的十五个王国的十八幅地图》(Magni Catay Quod olim Serica, et modo Sinarum est Monarchia, Quindecim Regnorum, Octodecim geographicae Tabulae)、巴黎海军水文局图书馆藏本《中华帝国地图》(Mappa Imperii Sinarum)和出版商克拉莫瓦希(Sebastien Cramoisy, 1584—1669)在卜弥格《中国王室皈依略记》书后提到的《曾经被称作丝国和大契丹的中华帝国地图,带有关于中华诸王国事物的总结说明,以中国和欧洲文字印刷》(Mappa Imperii Sinarum, quod olim vocabatur Serica, et magnum Catay cum summaria delucidatione earum rerum quae spectant ad Regna Sinarum, sinicis ac Europaeis characteribus impressa),可以推知残件题名的原文最有可能是《曾经被称为丝国和大契丹的中华帝国地图》([Sinarum I]mperii Mappa / [Quod olim Serica et Mag]num Catay Appellabatur)。
林宏注意到图名经过修订,但没有描述具体情况。现存图名的改动痕迹有两处: CATAY后有字母被空白的纸遮去;APPELLABATVR的字母B原本是T,后面约五六个字母的位置被写有ATVR的纸覆盖。根据残留墨迹推断,CATAY后面的字母很可能是词尾VM(带词尾的写法更加拉丁化,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用的就是这种写法),而APPELLABATVR(未完成时)原作APPELLATVM EST(完成时)。修改之后,残件图名的表述与《中国王室皈依略记》书后记录的名称高度相似: 都以“中华帝国”开头,都包含主格形式且名词无词尾的“大契丹”,都使用未完成时态的“被称作”(vocabatur, appellabatur)。克拉莫瓦希所说的卜弥格正在制作、准备出版的地图应该就是指残件原图。

三、 卜弥格中国地图残件的配图

除了地图题名框的装饰性图像外,残件上还有两组图像。一是地图右侧纵向排列的四幅中国人物图(图2),每幅下方配有拉丁文说明,前三幅图左上角有阿拉伯数字1、2、3编号。现存所有卜弥格中国地图中,边缘配有装饰性图像的只有残件。二是地图中的两幅动物图,一幅位于“辽东”右侧、朝鲜半岛上方的两只凤凰图;另一幅是左侧边缘“山西”附近的“麝香兽”。在梵蒂冈藏本和罗氏藏本中,这两种动物图像均出现在相似位置。
图2 残件右侧四幅装饰图
右侧人物图是另纸所绘并粘贴上去的,边缘有明显切纸和粘贴痕迹。四幅图右侧边缘均有不同程度破损: 第一幅图中部有多处破洞,第四幅则缺少了底部一部分,说明文字也一并缺失了。从残件现状判断,其顶部没有图像,右侧下半部分应该还有四幅图像,左侧也应该有八幅图像,以维持地图整体的对称与平衡。换言之,此图原本至少有16幅图像,很可能都是中国人物图。底部是否也有图则很难确定。
现存四幅人物图像及其说明文字均有线条边框,墨色与地图中的凤凰、麝香兽图一致,因此应是与地图同期绘制,且专为装饰该图而绘。从风格上来看,四图兼具中国版画和西洋画法的部分特征: 它们应均临摹自明代版画,人物皆着中国传统服饰,未采用西方焦点透视法,普遍运用明暗对比手法,也粗略绘出部分人和物的影子,尤其是第二幅,观者可轻易判断出光线是从左往右照射的;此外,画中人物的眼睛明显比一般明代版画中的大,鼻子也较为挺拔。结合上述特征判断,这些画很可能和地图本身一样,是卜弥格和随行的中国教徒郑安德肋合作完成的。从艺术史角度来看,这四幅图像可谓早期中欧版画艺术交融的重要例证之一。
勒华已对残件右侧人物图有所讨论,指出第一幅可能源自《七经图》,第三幅和第四幅中的一部分源自《图绘宗彝》。这一研究将卜弥格地图中的图像与明代版画建立了直接联系,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下文将对这四幅图像逐一探究。
第一幅图画的是中国皇帝出巡: 一辆由六匹马拉的车,车上立有华盖,皇帝端坐其下,头戴冕旒,双手持“圭”立于胸前;皇帝身前站着手握缰绳的御者,车的右前方有一位手持马鞭的随从;车两侧各有三位随从官员,右边前两位年长蓄须,其余皆为青年,所有马夫、车夫和随从官员都戴冕冠,身着官服;车尾纵向悬挂一面五条青龙旌旗,尾部为龙首形。这一图像在中国传世文献中称为“巾车玉辂制图”。目前最早版本见于宋代杨甲(约1110—1184)撰,毛邦翰补《六经图·周礼文物大全图》中,所绘为按照《周礼》帝王前往祭祀时所乘玉辂样式,其注文曰:“今特图玉辂之一,兼太常之旗,以备祭祀所乘。”此图后世流传较广,形成多个版本,将不同版本与卜弥格中国地图残件右侧第一幅图对比,接近的是明代吴继仕摹刻宋版的《六经图》以及同为吴氏编刻的《七经图》。但两者细节差异不少: 《六经图》(图3)中的“巾车玉辂制图”只有四匹马、四根缰绳,而残件图为六匹马、十四根缰绳;《六经图》中六位随行官吏的冕冠前后均有三条旒,双手均持圭板,残件图中随行官员所戴冕冠无旒,双手环抱胸前,无圭板;《六经图》中的旗上绘有十二条青龙,残件图上只有五条;《六经图》上的玉辂车有繁复的装饰花纹,结构也更为复杂,残件图上的车结构简单且无纹饰;《六经图》车上的华盖较浅,而卜弥格地图上的华盖深得多。至于这些差异是卜弥格、郑安德肋摹绘时造成,还是他们另有所本,囿于史料尚不得而知。
图3 《六经图》之《周礼文物大全图》

资料来源: 万历四十三年(1615)吴继仕熙春楼刻本

这幅图像下面的七行配文写道:
如您所见,皇帝有时会乘坐制作精巧的镀金马车,大臣们在他前后。他戴着有许多宝石垂下的冠冕,显得非常突出,这些宝石让他的面孔闪亮红润;他在金色的华盖下手持玉石制成的小板“圭”(Taij)。预定的路线必须全部铺上黄沙。基督后1628年,崇祯皇帝外出去看北京的城墙,其上放置着一万六千门大小火炮;环绕他的士兵超过六万人,还有一大群太监、大臣、总督和军官。皇帝坐在非常华丽的御座上,由三十个人抬着。在经过本会的住院、教堂和他下令建造、让神父们教授中国人数学的学院时,他想看仪器。但因为它们离得特别远,他命人把它们和住院、教堂一并画下来后,当晚带给他。
这段文字的前半部分,卜弥格仅描述了马车的外观、皇帝的服饰等,没有提及玉辂的祭祀礼仪功能,这也许因为他并未深入了解该图像在中国礼仪中的意义,抑或祭祀礼仪不是他采用此图的用意所在。尽管卜弥格是耶稣会士,但这并不妨碍他向欧洲读者介绍中国帝王的祭祀活动,因为在他撰写的文稿中不仅有中国皇帝祭祀的内容,甚至有专门介绍城隍庙的篇章。这段文字后半部分应该是卜弥格的重点,讲述1628年崇祯皇帝视察北京城墙一事,并特别提及皇帝路过耶稣会北京住院和教堂,以及敕建的“数学学院”,命人将仪器、住院和教堂画成画给他。
这里的“数学学院”当为修改历法而建立的“西局”,但“西局”建于崇祯二年(1629),时间记载存在矛盾。崇祯帝巡视城墙并经过耶稣会教堂一事,如果属实,在华耶稣会士的报告或著作中定会记录,但目前尚未发现中、西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就连卜弥格自己撰写的《中国事物概述》中也仅转述邓玉函(Johann Schreck Terrentius, 1576—1630)的报告说1628年皇宫派了一些人围绕城墙走了五个小时,未提及皇帝视察城墙。若无新证据出现,只能倾向于认为这段文字说明是杜撰。卜弥格以“巾车玉辂”图来表现崇祯出行虽时空错位,但对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欧洲读者而言,这种图像或未显违和。
第二幅图像是一个高台建筑,从地面至台上有28级台阶,顶部四周有石围栏。这个高台的形制与明代版画中的兰台基本一致。高台上站有四人。右边两人是皇帝和皇后,皇帝身穿龙袍,头戴翼善冠;左边两人是随从,一个举着障扇,扇上绘有一对如意云纹,另一个手持灯笼。遗憾的是目前尚未找到该图母本。该图像下面的文字写道:
在以被称为“琉”(Riun)的宝石建造的宫殿里,皇帝身着常服与皇后驻足交谈,亲近的宫人随侍并拿着巨大的扇子以抵挡热气。
“被称为‘琉’的宝石”应该指琉璃,并非真宝石。卜弥格使用这幅图的目的或不仅在于展现皇帝的常服仪态,更可通过兰台的样式引发欧洲读者对观象台的联想。卜弥格在上幅图的说明文字中说皇帝途经西局,同时期的传教士文献中则提到崇祯帝于1628年亲自观测日食,以判断西法和中法在预测日食时间和地点方面哪个更准确,结果西法预测分毫不差,于是崇祯帝开始重用传教士修历。通过地图上的图像和文字,卜弥格似欲进一步呈现中国皇帝对传教士的重视和友善。
第三幅图像画的是马背上的官员转身与一位儒者交谈,官员身后站着两位书童装扮的随从。背景是野外,四人位于一棵高大的松树之下。官员身着官服,长袍前面有补子,上绘两只大鸟;左手抱着如意,右手拇指和食指伸展,指向儒者;儒者身着宽大儒服,眼睛仰望官员,双手作揖,形象有些类似孔子。此图见于明代杨尔曾辑、蔡汝佐绘《图绘宗彝》。由于梵蒂冈藏本中有多幅图像源自《图绘宗彝》,推测卜弥格看过此书,甚至可能携原书至罗马,而此图像应该也临摹自《图绘宗彝》(图4)。对比两图风格,卜弥格图运用了明暗对比,增加了影子,人物眼睛更大,且远景有纵深感,明显带有西方画法痕迹。更大的差别在于两图的主题: 《图绘宗彝》中此图名为“文章司命”,该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或指道教神祇文昌帝君,或指文坛领袖,偶尔也被用来指称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总之与文章、科考相关。但卜弥格将这幅图像继续用于对崇祯朝的叙述。该图下面的说明写道:
骑马、由童子陪同的阁老(Colao)在访问结束后私下作别一位非常尊贵的高官。对方把一只手放在另一手里举起,向他表示敬意,这个礼仪叫作“拱”(Cum)。双方接下来会高声向彼此道别,并在分开之后通过童子传达。
图4 《图绘宗彝》之“文章司命”
此处没有继续讲述崇祯帝,转而具体描写了一位阁老在童子陪同下与另一位高官之间的告别礼。联系前两幅图的主题,观者可感知此场景或发生在崇祯皇帝出巡结束后。这样,母本中的“文章司命”变为阁老形象,老年儒者变成了一位高官,从而彻底改变了整幅图像的意涵。欧洲知识界对“阁老”一词不会太陌生,因为利玛窦、曾德昭(Álvaro Semedo, 1585—1658)等来华耶稣会士的著作、书信和报告中经常出现这个词,用以称呼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其中最常被提及的就是奉教阁老徐光启(1562—1633)。卜弥格此处虽未提及这位阁老的姓名,但崇祯登基后徐光启再次受到重用,不久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去世前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其间通过招募葡兵、修历、铸炮等方式为传教士来华及传教提供了极大便利。卜弥格此处可能通过此图,巧妙建构起对奉教士大夫徐光启的隐晦颂扬。
第四幅图像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中间有粗墨线分割。左侧图中有两个官员坐于厅内,一位坐在虎皮座椅上,脚踏前写有字母A,可能是左右两图的编号,只是右图因有缺损而不见字母B;另一个官员靠右侧坐。室内墙壁、窗户和厅外景物的样式 非典型中国风格。该图的母本尚未找到,具体寓意尚待考订。右侧图画的是一面峭壁,一位儒生拿着毛笔正在上面题字,右边应该站有一位端着砚台的童子,但因破损而仅剩额头和砚台局部。这幅图很可能源自《图绘宗彝》卷一之“题壁”图(图5),因为无论是儒生服饰还是峭壁上的植被,两者相似度极高,差异仍然在于人物眼睛的刻画。中国的文人墨客有“题壁”的传统,苏轼《题西林壁》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图绘宗彝》中的“题壁”图旨意未明,卜弥格的这幅图底部破损,其说明文字已佚,其意图难以确考。结合前三幅图像推测,此幅图或延续了崇祯朝主题,而与原本意涵无关。
图5 《图绘宗彝》之“题壁”
即使假设残件原图底边没有装饰画而仅两侧有,那么按照对称的原则,这类图像总计应有16幅。目前尚难从整体上了解卜弥格在地图上加绘这些图像的用意,仅能做些粗略的推测。梵蒂冈藏本的总图和分省图均绘有丰富的图像,其中亦包括中国皇帝、文武官员的图像,但法藏本的这四幅装饰性图像与它们都不同。从这四幅图像来看,卜弥格有选择地把不同主题的中国版画按一定次序排列起来,赋予其新的意涵,以向欧洲读者讲述一个(或两个)中国故事,但其他现存稿本中的图像之间均不具有这种关联性。换言之,这幅更早完成的中国总图承载着卜弥格的更多意图,但其装饰画没有被后来制作的中国地图延续,其承载的意图也随之中断,具体缘由尚待考证。或因后续版本也曾贴有装饰性绘画,只是后来散佚;亦可能是技术性原因,毕竟16幅绘画需要耗费大量工时。
残件右侧的图像向欧洲读者展现了中国皇帝对天主教及其传教士的友善。崇祯登基后,中国天主教一扫南京教案的阴霾,进入了一段蓬勃发展时期,一些奉教士大夫和传教士在历法和军事上获得重用,各省的传教士开展传教工作也较为自由。据传教士文献记载,崇祯四至六年(1631—1633)间,全国领洗入教者达6 540人,其中仅北京城就有800人领洗,而以前北京每年的领洗人数不超过30人。传教士文献特别记载了崇祯时期的禁佛令:“崇祯皇帝命令净化宫廷,将宫中的佛像清理出去,金、银佛像熔化充实国库,铜佛像铸为铜钱,木、泥佛像搬到道观中。”此举令传教士备受鼓舞,甚至一度期待崇祯帝领洗入教。基于这一背景,可推测这幅地图右侧缺失的四幅图像或与崇祯时期的天主教内容相关。
因为地图残缺,左侧装饰性图像无从得见。然作为永历皇帝赴欧使节的卜弥格,既然用图像讲述了崇祯朝天主教的情况,那么在这幅地图上不涉及永历皇帝似不合理。永历朝因德意志来华耶稣会士瞿纱微(Andreas Wolfgang Koffler, 1603—1651)和权倾一时的奉教太监庞天寿(1588—1657)效力而打上了深刻的天主教烙印,皇太后、皇后乃至太子均领洗入教。在1653年发表于罗马的《关于天主教在那个国家的状况的报告》中,卜弥格用了较长篇幅叙述天主教在永历朝中的发展。该报告提及的一种壳上有十字纹的螃蟹,便被画在梵蒂冈藏本的总图和海南图以及罗氏藏本上。报告的结尾载有“他们要派一个特使到罗马宗座去······说他们接受了(基督信仰),希望得到他的祝福”“既然中国皇帝陛下把这个艰难又光荣的事业托付于我,为了这件大事,我便冒着各种危险,经过澳门、果阿、莫卧儿、波斯、亚美尼亚、那多利亚,又从那里到了罗马”。卜弥格经过澳门和果阿时遭到葡萄牙人的阻挠,到欧洲后其中国皇帝使节身份也受质疑,其在罗马做的这份报告目的之一便是为自己的身份辩护。因此,他将永历帝后宫、太子入教事画到地图上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使节身份,是完全可能的。同理,地图左侧的装饰图可能也以挪用中国版画辅以拉丁文说明的形式,展现永历朝与天主教的关系。
以上分析是综合各方面信息对残件缺失部分的装饰画所作出的合理推定。关于这些画的完整样貌,仍需依赖新史料的发现。卡伊丹斯基在什切青市(Szczecin)公共图书馆看到过一本《罕见的中国和东方的书籍和手稿的目录》,其中第一个书名就是《中国地图册》,该馆的管理员回忆其“是一部带有许多插图的手稿”。卡伊丹斯基认为这部地图册就是卜弥格的作品,因为卜弥格是当时唯一一位“绘制过中国地图册,并用中文和拉丁文对它进行介绍,还亲手画了许多图像来装饰它”的欧洲人。尽管卡伊丹斯基经多方寻找仍未能找到这本地图册,但其仍有现世可能。

四、 结语

本文从注文和配图两个方面对新见卜弥格中国地图残件做了初步研究。通过比勘注文分析了残件和梵蒂冈藏本、罗氏藏本的关系,佐证了林宏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即残件在A型地图中是最早绘制的,也修正了前人在翻译、理解梵蒂冈藏本注文时的若干偏差。同时,基于“制图说明”及其他注文,我们在王永杰、勒华和林宏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衍了A型地图的文献来源: 卜弥格可能直接利用了包括万历十四年版《官制》、利玛窦世界地图和在华耶稣会士观测数据在内的多种资料,揭示其对制图方法的自述存在部分失实之处,还提出残件图名的完整复原意见,并认为该图很可能曾被卜弥格在巴黎的出版商提及。
对法藏卜弥格中国地图残件右侧四幅装饰画研究后,大略形成以下看法: 第一,这些图像均源自明代版画。第一幅可溯至《六经图》,第三幅和第四幅右侧图像源自《图绘宗彝》,而第二幅和第四幅左侧的图像不见于此二书,说明卜弥格在绘制和装饰中国地图时使用了更为丰富的中国书籍。第二,图像是卜弥格及其助手郑安德肋在制作地图时合作绘制的,与原作的相似度甚高,但在阴影、人物眼鼻以及远景等细节上融入了一定的西方绘画技法。卜弥格中国地图上的这些图像是中国版画西传欧洲的重要例证,在早期中欧版画艺术交流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第三,卜弥格只是借用了版画之“形”,而剔除了其原本的文化内涵和语境,并通过文字说明把它们编排进另一套叙事中,以实现自己的诉求: 一方面向欧洲读者展现中国皇帝对天主教的友善,另一方面证明自己作为中国皇帝使节的身份。结合卜弥格的经历和其使节身份,推测右侧所缺图像可能仍与崇祯朝天主教有关,而左侧图像可能呈现的是永历朝与天主教的关系。
自大航海时代起,欧洲制作的海外地图上经常绘有在地人民的人物图像,使此类地图兼具地理和民族志的双重功能,让读者/观者既能了解地理方位和地貌特征,又能通过图像了解到异域民族的体貌特征和风土人情。残件以及梵蒂冈藏本之北京、山东、山西、南京、江西、贵州图上均有人物图,展示了中国皇帝、官员、军人、农民的服饰,以及出巡、审案、宴饮、耕作等场景。尽管这些图像大都源自明代的版画,但卜弥格把它们绘入地图中或装饰在地图两侧,则是这一时期欧洲地图绘制的常见做法。处于卜弥格中国地图初绘阶段的B型图尚未采用此类装饰性图案,而在A型图中加入了丰富图像的另一目的应该是迎合欧洲读者/观者的趣味,向他们展现中国的民族志风貌。
卜弥格非常希望他的地图能够出版,不幸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终未如愿。相比之下,同期返回欧洲的卫匡国(Martino Martini, 1614—1661)就幸运得多,他的《中国新地图集》(包括17幅地图)于165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卫匡国的地图上也有中国人物图像作为装饰,但与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尽可能忠实于中国版画原作不同,卫匡国地图上的装饰画是欧洲“中国风”的样式,体现了欧洲对中国人形象的想象。卫匡国的地图在欧洲大受欢迎,但其绘制过程中的不同稿本反而没有保留下来。而卜弥格地图B型以及A型的几种稿本却呈现出他绘制中国地图的不同阶段和大致脉络,为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了很多难得的细节,因此弥足珍贵,这样看来卜弥格的不幸之中亦有幸焉。
文章导航

/